[实用新型]车用LNG气瓶铝合金框架有效
申请号: | 201721768716.1 | 申请日: | 2017-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650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4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孙晗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中集瑞江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C13/08 | 分类号: | F17C13/08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41009 安徽省芜***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竖梁 本实用新型 铝合金框架 侧托架 后横梁 右纵梁 车用 底梁 铝合金材质 框架材料 框型结构 向上延伸 重量减轻 后封板 铝合金 首尾 填补 环保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用LNG气瓶铝合金框架,包括有铝合金材质的底梁总成和侧托架总成,底梁总成包括有首尾相固定连接组成框型结构的前、后横梁和左、右纵梁,前、后横梁和左、右纵梁的连接处分别固定连接有向上延伸的前左、右竖梁和后左、右竖梁,侧托架总成包括有左、右U型托架,左、右U型托架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在前、后左竖梁和前、后右竖梁上,前左、右竖梁之间和后左、右竖梁之间分别固定连接有前、后封板。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铝合金作为框架材料,重量约70kg,整体重量减轻了43%,更实用、更经济、更环保,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用LNG气瓶框架领域,具体是一种车用LNG气瓶铝合金框架。
背景技术
LNG即液化天然气的简称,将天然气降温至-162℃以下将其液化,即为液化天然气。该气体无色无味,是一种非常清洁的能源,逐渐成为汽车新能源市场中最受欢迎的一个主要能源。随着技术的革新,人们正逐步用液化天然气作为燃料代替柴油和汽油,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LNG重型商用车是一种以液化天然气为燃料的气体燃料重型商用汽车。该商用车是将液化天然气燃料储存在低温绝热的车用瓶中,然后经过汽化装置使其汽化为大约0.8MPa的气体以便发动机使用。在LNG重型商用车中针对LNG增加的部件主要有LNG储存罐、减压调压阀、汽化器、缓冲罐以及控制系统等。
LNG重型商用车与传统的柴油、汽油重卡车相比较而言,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和安全性,采用的液化天然气燃料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同时价格低廉,使得运输成本得到大幅度地降低,加之该车还具有高续航里程的特点,因此深受重型商用车市场的青睐。
车用LNG气瓶框架均以Q345或高强度钢等碳钢材料为主,框架重量在160kg左右,随着商用车型轻量化的急迫需求,急需一款自重更轻的LNG气瓶用框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用LNG气瓶铝合金框架,为框架式结构,并使用铝合金作为框架材料,以减轻整体重量。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车用LNG气瓶铝合金框架,包括有铝合金材质的底梁总成和侧托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梁总成包括有首尾相固定连接组成框型结构的前、后横梁和左、右纵梁,所述前、后横梁和左、右纵梁的连接处分别固定连接有向上延伸的前左、右竖梁和后左、右竖梁,所述的侧托架总成包括有左、右U型托架,所述左、右U型托架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前、后左竖梁和前、后右竖梁上,所述的前左、右竖梁之间和后左、右竖梁之间分别固定连接有前、后封板。
所述的车用LNG气瓶铝合金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梁总成固定连接在在LNG重型商用车的底盘上。
所述的车用LNG气瓶铝合金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侧托架总成上固定有LNG罐体。
所述的车用LNG气瓶铝合金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横梁的底部之间分别固定连接有左、右垫梁,所述左、右垫梁的前、后端分别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的连接板与所述前、后横梁的之间分别对应固定连接有斜撑。
所述的车用LNG气瓶铝合金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纵梁的内侧分别固定连接有多个加强筋。
所述的车用LNG气瓶铝合金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左、右竖梁之间和后左、右竖梁之间在所述前、后封板的上方分别固定连接有上横梁。
所述的车用LNG气瓶铝合金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左、右竖梁和后左、右竖梁与所述左、右纵梁的前、后端之间分别对应固定连接有加强筋。
所述的车用LNG气瓶铝合金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U型托架的内、外侧分别固定连接有多个内、外筋板,左、右U型托架的中部分别固定连接有中筋板,左、右U型托架的上部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上、下加强筋和中加强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中集瑞江汽车有限公司,未经芜湖中集瑞江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76871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