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双筒式减震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1765320.1 | 申请日: | 2017-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775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8 |
发明(设计)人: | 黄文丹;黄高华;李建;刘福满;邢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长达减震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9/06 | 分类号: | F16F9/06;F16F9/34;F16F9/32 |
代理公司: | 南昌赣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6129 | 代理人: | 刘锦霞;文珊 |
地址: | 344000 江西省抚州市高新区***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步进电机 减震器 上支座 底端 本实用新型 新能源汽车 从动齿轮 活塞杆 双筒式 油缸体 动力输出轴 继电器控制 活塞 减震效果 支架固定 主动齿轮 传动轴 固定杆 进油孔 下支座 压力缸 液体油 有压力 阀门 主板 转轴 路况 应用 转动 汽车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双筒式减震器,包括上支座、液体油、贮油缸体、下支座以及步进电机,上支座的底端设置有活塞杆,活塞杆的底端设置有活塞,贮油缸体的一侧设置有压力缸,压力缸的底端设置有底部阀,步进电机通过支架固定在上支座的一侧。通过设置步进电机、动力输出轴、传动轴、主动齿轮、第一从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固定杆、连杆、阀门以及转轴,使汽车主板可以通过继电器控制步进电机的转动,从而控制进油孔的大小,不仅增加了减震器的灵活性,而且提高了其在路况复杂情况下依然有良好的减震效果。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安全可靠、使用方便、实用性高,具有很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减震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双筒式减震器。
背景技术
双筒式减震器指减震器有内外两个筒,活塞在内筒中运动,由于活塞杆的进入与抽出,内筒中油的体积随之增大与收缩,因此要通过与外筒进行交换来维持内筒中油的平衡。现有的汽车双筒式减震器在使用时,由于进油孔大小固定,所以在遇到路况复杂的情形时,减震效果一般,并且减震器灵活度有限导致其市场竞争力不足,现有的技术很难解决以上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汽车双筒式减震器在使用时,由于进油孔大小固定,所以在遇到路况复杂的情形时,减震效果一般,并且减震器灵活度有限导致其市场竞争力不足的问题,提供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双筒式减震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双筒式减震器,包括上支座、液体油、贮油缸体、下支座以及步进电机,所述上支座的底端设置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底端设置有活塞,所述贮油缸体的一侧设置有压力缸,所述压力缸的底端设置有底部阀,所述步进电机通过支架固定在所述上支座的一侧,所述步进电机的一端设置有动力输出轴,所述动力输出轴的一端设置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的底端设置有主动齿轮,所述活塞的内部设置有若干第一从动齿轮以及若干第二从动齿轮,若干所述第一从动齿轮以及若干所述第二从动齿轮的一端均设置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内部设置有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设置有阀门,所述阀门的一端设置有转轴,所述阀门的外侧设置有进油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动力输出轴与所述传动轴通过锥齿轮连接,所述传动轴通过轴承与所述上支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二从动齿轮均通过轴承与所述活塞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杆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以及所述第二从动齿轮通过电焊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阀门与所述进油孔通过所述转轴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阀门通过密封圈与所述连杆连接,所述步进电机通过继电器与汽车主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步进电机、动力输出轴、传动轴、主动齿轮、第一从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固定杆、连杆、阀门以及转轴,使汽车主板可以通过继电器控制步进电机的转动,从而控制进油孔的大小,不仅增加了减震器的灵活性,而且提高了其在路况复杂情况下依然有良好的减震效果。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安全可靠、使用方便、实用性高,具有很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减震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步进电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活塞内部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长达减震器有限公司,未经江西长达减震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76532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气液减振装置
- 下一篇:一种汽车磁流变减震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