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实现串联电池系统任意位置漏电检测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686332.5 | 申请日: | 2017-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411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6 |
发明(设计)人: | 杨涛;张艳;李岷舣 | 申请(专利权)人: | 驰创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2 | 分类号: | G01R3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自贸试验***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定位装置 定位卡片 收集装置 第二信号 中控箱 本实用新型 漏电 串联电池 漏电检测 连接管 处理器 套接 通电 整车控制器 电池串联 左右两侧 电池箱 相背 汽车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实现串联电池系统任意位置漏电检测的装置,包括中控箱,所述中控箱从左到右依次套接有第一信号处理器、整车控制器和第二信号处理器,所述中控箱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管,两个所述连接管的相背一端分别套接有第一信号收集装置和第二信号收集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第一定位装置、第二定位装置、第一定位卡片和第二定位卡片的相互配合使用,第一定位卡片和第二定位卡片分别与汽车前后两个电池箱电池串联处进行连接,当漏电时,第一定位装置和第二定位装置通电,此时,第一信号收集装置和第二信号收集装置能够对通电第一定位装置或者第二定位装置位置进行确认,从而能够确认漏电的具体的位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实现串联电池系统任意位置漏电检测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对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摆脱传统燃油车的依赖,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尤其是纯电动汽车发展趋势越来越大,动力电池组及其他高压设备作为纯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其高压电的安全性必须放在动力电池系统首要考虑的对象之一,因此在纯电动汽车的研究中,对动力电池组较高的工作电压系统与整车之间的绝缘性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整车上,外界环境的影响比如空气的潮湿、绝缘介质的老化、高压线束的磨损、动力电池组内部电池单体及外接负载的不良变化等因素都会导致高压电池系统与整车之间的绝缘性能下降。严重的话,会导致高压电池正极或负极对车体产生漏电现象,危害人员安全。此外,纯电动汽车的高压电池内部的接触器,由于整车的震动或者接触器本身的质量原因,会出现接触器粘连的情况。如果接触器粘连之后,整车无法断开高压电,会有安全隐患。在现有的技术中,动力电池的绝缘检测装置只是可以检验动力电池正负极对车体的绝缘电阻,不能检测具其他位置的绝缘电阻,因此只能诊断电池正负极的漏电情况,无法诊断电池系统其他位置的漏电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实现串联电池系统任意位置漏电检测的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对串联电池漏电位置进行确认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实现串联电池系统任意位置漏电检测的装置,包括中控箱,所述中控箱从左到右依次套接有第一信号处理器、整车控制器和第二信号处理器,所述中控箱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管,两个所述连接管的相背一端分别套接有第一信号收集装置和第二信号收集装置,所述第一信号收集装置和第二信号收集装置上分别套接有第一电池固定框和第二电池固定框,所述第一电池固定框与第二电池固定框内侧壁的前后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定位装置和第二定位装置,所述第一定位装置和第二定位装置分别通过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与第一定位卡片和第二定位卡片固定连接,所述整车控制器分别与第一信号处理器和第二信号处理器电连接,所述第一信号处理器和第二信号处理器分别与第一信号收集装置与第二信号收集装置电连接,所述第一信号收集装置与第一定位装置电连接,所述第二信号收集装置与第二定位装置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位于中控箱一侧的中部,且两个连接管的相背一端分别与第一信号收集装置和第二信号收集装置相对一侧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信号处理器与第二信号处理器的相对一侧分别与整车控制器的左右两侧搭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定位装置的数量为六个,且六个第一定位装置以三个为一组等距离分布在第一电池固定框内壁的前后两侧。
优选的,所述第二定位装置的数量为六个,且六个第二定位装置以三个为一组等距离分布在第二电池固定框内壁的前后两侧。
优选的,所述第一定位装置通过第一连接线与第二定位卡片电连接,且第二定位装置通过第二连接线与第二定位卡片电连接。
(三)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驰创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未经驰创科技(天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6863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