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隧道渗水检测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633660.9 | 申请日: | 2017-11-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820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2 |
| 发明(设计)人: | 吴贤国;张文静;郑豪;张立茂;朱宏平;陈虹宇;姚春娇;曾铁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2D57/024 | 分类号: | B62D57/024;B62D55/265;G01M3/00;G01M3/04 |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曹葆青;李智 |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行走模块 大吸盘 真空泵 底盘 履带 多传感器融合 渗水检测装置 孔洞 本实用新型 控制电路板 吸盘足 小吸盘 隧道 轮腿 电性连接 机壳底盘 检测 渗水 吊装 开口 穿过 贯穿 | ||
本实用新型属于隧道渗水检测相关技术领域,其公开了一种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隧道渗水检测装置,其包括具有开口的机壳、连接于所述机壳的所述机壳底盘、吊装于所述机壳的控制电路板、至少三个真空泵、大吸盘、轮腿足及履带行走模块;所述底盘还开设贯穿所述底盘的有凹槽及孔洞;所述大吸盘设置在所述凹槽内,其设置有吸盘足;所述履带行走模块部分穿过所述孔洞而凸出于所述底盘远离所述机壳的表面,其还设置有小吸盘;至少三个所述真空泵分别连接于所述大吸盘、所述小吸盘及所述吸盘足;至少三个所述真空泵、所述轮腿足及所述履带行走模块分别电性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本实用新型提高了检测精度,适用性较强,成本较低,灵活性较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隧道渗水检测相关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隧道渗水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及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便利出行的需求越来越高。跨地域的高铁、城市内的地铁应运而生,且已成遍地开花之势。大量的轨道交通设施在提供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伴随着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高铁需要穿越各种不同地质条件的隧道;地铁更是绝大多数都穿梭于地下隧道中。隧道在盾构过程中,大多采用衬块对洞身进行衬砌。大量的衬块形成了总长数十倍于隧道长度的拼缝。在衬块质量、施工质量、地址作用等各类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隧道容易出现渗漏水灾害。渗漏水对隧道来说危害巨大,它会影响隧道结构的稳定及行车安全,也会加速腐蚀隧道内的设备,导致设备故障。
渗漏水对交通安全产生了巨大安全隐患,必须加以解决。在解决某条隧道的渗漏水灾害之前,必须准确知道渗漏水灾害的发生位置,即需要提前进行渗漏水检测工作。现有的渗漏水检测大多采用人工巡检,耗时费力,且需避开铁路机车的营运时间,使得工人倒班,加重了工人的负担。一些自动化技术,如基于温度梯度/电导率的技术、雷达波探测技术、红外热成像探测技术、脉冲回波探测技术等,基于温度梯度/电导率的技术需要在整个隧道内铺设传感器阵列,属于有损检测,对隧道产生二次损伤,同时耗资巨大,另外,隧道洞身的巨量拼缝,每条都可能是潜在的渗漏源,传感器阵列不可能检测出所有渗漏点的精确位置;雷达波、红外热成像、脉冲热成像、脉冲回波技术需要一个推车承载,故需要避开列车运营实践,对操作工也是一种负担,且导致检测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隧道渗水检测装置,其基于现有隧道渗漏水的检测特点,研究及设计了一种检测效率较高的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隧道渗水检测装置。所述隧道渗水检测装置的控制电路板分别通过控制所述真空泵、所述轮腿足及所述履带行走模块来使所述隧道渗水检测装置处于越障状态或者快速移动状态,所述越障状态包括隧道壁面上的越障状态及地面上的越障状态;所述快速移动状态包括隧道壁面上的快速移动状态及地面上的快速移动状态,使得所述隧道渗水检测装置能够自动实现地面-隧道壁面之间的运行模式转换,实现了全天候的检测,无需人工操作,减轻了工人的负担,减低了成本,灵活性较高,提高了检测效率。此外,所述隧道渗水检测装置基于多传感器融合,能够在不影响列车运营的情况下实现24小时的无间断检测,提高了隧道渗水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且能够准确检测渗水量和渗水的位置,为后续的维护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隧道渗水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隧道渗水检测装置包括具有开口的机壳、底盘、控制电路板、至少三个真空泵、大吸盘、轮腿足及履带行走模块,所述底盘连接于所述机壳,其覆盖所述开口以与所述机壳形成收容腔;所述底盘还开设有凹槽及孔洞,所述凹槽及所述孔洞均贯穿所述底盘;所述控制电路板吊装于所述机壳上,其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大吸盘设置在所述凹槽内,所述轮腿足连接于所述机壳的侧壁上,其远离所述机壳的一端设置有吸盘足;所述履带行走模块连接于所述底盘,且部分穿过所述孔洞而凸出于所述底盘远离所述机壳的表面,所述履带行走模块还设置有小吸盘;至少三个所述真空泵分别连接于所述大吸盘、所述小吸盘及所述吸盘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63366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吸附式高空作业机器人足部装置
- 下一篇:一种机器人的腿部关节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