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地下洞室围岩防渗排水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1555865.X | 申请日: | 2017-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982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0 |
发明(设计)人: | 侯东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F16/00 | 分类号: | E21F16/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陈仁平 |
地址: | 610072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水结构 防渗 管网 透水 衬砌混凝土层 地下洞室围岩 本实用新型 系统排水管 防渗性能 排水效果 排水要求 渗水压力 渗透性强 围岩 地下工程 内弯曲 有效地 原有的 框格 渗水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下洞室围岩防渗排水结构,属于地下工程技术领域,用以解决针对外水或内水渗水压力较大、围岩渗透性强、衬砌混凝土层自身防渗性能不佳等情况时,现有的排水结构无法满足所需防渗排水要求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原有系统排水管中增加设置相应的透水管网,通过将透水管网在原有系统排水管的框格区域内弯曲分布,借助透水管网提高对该区域的渗水收集和排水效果,进而增强排水结构整体的防渗排水效果;使得原有的排水结构在针对外水或内水渗水压力较大、围岩渗透性强、衬砌混凝土层自身防渗性能不佳等情况时无法满足排水要求的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下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下洞室围岩防渗排水结构。
背景技术
地下洞室围岩(或喷射混凝土层)与衬砌混凝土层界面之间经常需要设置防渗排水措施,以降低围岩外水(位于洞室围岩内的地下水)的渗压,以及降低衬砌混凝土层内水(衬砌结构的内侧迎水面,如尾水调压室的水池等)外渗对围岩形成的渗压,以确保围岩的稳定性。通过在洞室围岩(或喷射混凝土层)与衬砌混凝土层界面处设置防渗排水措施,将内水和外水的渗水统一排出至设计预定的集水池,保证渗水不会对工程正常运行造成影响。特别是需要衬砌混凝土层内部空间保持干燥时,针对围岩外水渗入的防渗排水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衬砌混凝土层自身微裂纹等缺陷引起的渗水过多,会严重影响工程正常使用功能,造成墙面污染,影响表面美观,严重的甚至触发不安全事故。
目前的实际工程中,地下洞室防渗排水措施主要是采取设置系统排水孔,然后用相应的系统排水管(如PVC排水管、加劲软式排水或透水管等)将各系统排水孔连接,形成纵横交叉的网络排水系统,如参照附图1和附图2中所示。这种排水措施对于外水或内水渗水压力大不、围岩或衬砌混凝土层自身节理裂隙和缺陷较少等情况时可满足相应的防渗排水要求;但是对于外水或内水渗水压力较大、围岩渗透性强、衬砌混凝土层自身防渗性能不佳等情况时,上述排水结构将无法满足所需的防渗排水要求。为了提高上述排水结构中的排水效果,可以通过增加设置系统排水孔的方式,但是由于过多地设置系统排水孔会对围岩造成损伤,因此目前普遍的系统排水孔间排距多选在3~6米的范围内,因此在上述对于系统排水孔间距的限制条件下,设置较多系统排水孔、增加系统排水管等措施似乎也并没能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另外,也有一些工程采用在地下洞室围岩(或喷射混凝土层)与衬砌混凝土层界面之间增设一层防渗材料(如PE防水卷材等),但这种方法隔离了洞室围岩(或喷射混凝土层)与衬砌混凝土层的相互直接传力作用,需要设置插筋,但是设置的插筋需要穿过防渗层,且对围岩(或喷射混凝土层)表面平整要求严格,实际施工中难度很大,施工质量不高,同时无法有效地解决内水外渗的防渗排水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外水或内水渗水压力较大、围岩渗透性强、衬砌混凝土层自身防渗性能不佳等情况时,现有的排水结构无法满足所需防渗排水要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地下洞室围岩防渗排水结构,包括设置于洞室围岩与衬砌混凝土层界面处的系统排水管,所述系统排水管为由横管和纵管交叉连通后组成的管网系统;还包括在每个由横管和纵管交叉连通后所形成的框格区域内设置的透水管网,所述透水管网呈弯曲状地分布在框格区域内;所述透水管网设置于洞室围岩与衬砌混凝土层的界面处,并且透水管网的最底部通过连接支管与系统排水管连通。
进一步的是:所述透水管网包括左右两侧呈对称设置的“S”形单元,并且两个“S”形单元的上端通过上连接横管连通,两个“S”形单元的下端通过下连接横管连通;所述连接支管与下连接横管连通。
进一步的是:在“S”形单元中,其层高h为30cm~50cm。
进一步的是:透水管网整体的上边缘距离其上方的横管之间的间距为10cm~20cm;透水管网整体的下边缘距离其下方的横管之间的距离不超过层高h;透水管网整体左右两侧的侧边缘距离其对应侧的纵管之间的距离为10cm~15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55586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采矿风巷内水仓排水装置
- 下一篇:一种地铁隧道排水管路连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