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地下洞室围岩防渗排水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1555865.X | 申请日: | 2017-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982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0 |
发明(设计)人: | 侯东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F16/00 | 分类号: | E21F16/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陈仁平 |
地址: | 610072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水结构 防渗 管网 透水 衬砌混凝土层 地下洞室围岩 本实用新型 系统排水管 防渗性能 排水效果 排水要求 渗水压力 渗透性强 围岩 地下工程 内弯曲 有效地 原有的 框格 渗水 | ||
1.一种地下洞室围岩防渗排水结构,包括设置于洞室围岩(1)与衬砌混凝土层(2)界面处的系统排水管(3),所述系统排水管(3)为由横管(31)和纵管(32)交叉连通后组成的管网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每个由横管(31)和纵管(32)交叉连通后所形成的框格区域(4)内设置的透水管网(5),所述透水管网(5)呈弯曲状地分布在框格区域(4)内;所述透水管网(5)设置于洞室围岩(1)与衬砌混凝土层(2)的界面处,并且透水管网(5)的最底部通过连接支管(6)与系统排水管(3)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洞室围岩防渗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管网(5)包括左右两侧呈对称设置的“S”形单元(51),并且两个“S”形单元(51)的上端通过上连接横管(52)连通,两个“S”形单元(51)的下端通过下连接横管(53)连通;所述连接支管(6)与下连接横管(53)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下洞室围岩防渗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在“S”形单元(51)中,其层高h为30cm~50cm。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地下洞室围岩防渗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透水管网(5)整体的上边缘距离其上方的横管(31)之间的间距为10cm~20cm;透水管网(5)整体的下边缘距离其下方的横管(31)之间的距离不超过层高h;透水管网(5)整体左右两侧的侧边缘距离其对应侧的纵管(32)之间的距离为10cm~15c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洞室围岩防渗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管网(5)采用加劲软式透水管,并且加劲软式透水管的管径为25mm~38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洞室围岩防渗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管(6)采用PVC材料管,连接支管(6)两端分别通过PVC材料的三通连接头(7)与对应的透水管网(5)和系统排水管(3)连通。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洞室围岩防渗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管网(5)通过扣件(8)固定安装在对应的洞室围岩(1)岩壁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地下洞室围岩防渗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扣件(8)包括铁皮条(81)和铆钉(82),所述铁皮条(81)包裹在透水管网(5)的管壁上,且铁皮条(81)的两端通过铆钉(82)固定在对应部位的洞室围岩(1)岩壁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洞室围岩防渗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洞室围岩(1)的岩壁面上设置有喷混凝土层(9),系统排水管(3)和透水管网(5)均设置于喷混凝土层(9)与衬砌混凝土层(2)的界面处。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地下洞室围岩防渗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洞室围岩防渗排水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洞室围岩(1)内的系统排水孔(10);所述系统排水孔(10)设置于横管(31)和纵管(32)的交叉连通位置,并且系统排水孔(10)与系统排水管(3)通过五通连接头(11)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555865.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采矿风巷内水仓排水装置
- 下一篇:一种地铁隧道排水管路连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