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电机电感等效技术驱动充电一体化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525001.3 | 申请日: | 2017-11-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988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2 |
| 发明(设计)人: | 郭兴众;闫肖梅;高文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程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2J7/02 | 分类号: | H02J7/02;B60L11/18;H02P2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风雅颂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03 | 代理人: | 杨红梅 |
| 地址: | 241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电机 电感 等效 技术 驱动 充电 一体化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电机电感等效技术驱动充电一体化装置,包括蓄电池模块、整流模块、包含开关管的三相升压变换器模块、DC‑DC变换器模块、控制单元模块、充电模块、电机和驱动模块,其中DC‑DC变换器模块通过采用PWM方式调节的输出电压,并通过控制DC‑DC变换器模块的开关管的通断,使得DC‑DC变换器模块输出交流电,从而通过驱动模块驱动电机运转,充电模块利用整流模块中的整流器输出的直流电通过电机定子绕组等效的电感滤波,再通过控制DC‑DC变换器模块的开关管的关断使得电流电压达到需要的值,最后经过DC‑DC变换器模块给予蓄电池模块充电,达到给蓄电池充电的目的,在减少了成本的同时也减少了车内空间和车子本身的体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驱动及充放电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电机电感等效技术驱动充电一体化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和能源危机不断加剧,世界各国都在采取各种措施应对随之而来的各种挑战,电动汽车EV作为一种首先发展起来的新能源汽车,蓄电池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电池的各项指标在实际应用中都不够理想,还有更广阔的研究空间;而蓄电池的充电时间和使用寿命则与充电技术息息相关,因此电动汽车蓄电池充电技术成为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重视,车载型充电系统因为用法简单方便而成为许多生产厂家和用户的首选,并且在充电站并未大规模普及使用的今天,也是工业界和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但是目前所研究的车载型充电系统普遍存在成本高、体积大、重量大、功率等级低等缺点,尤其是充电器中使用的大电感不仅成本高最重要的是体积大,因此大大增加了充电器的体积和重量,又加上电动汽车的车载充电系统中的电机驱动与蓄电池充电使用2个变流器,这无疑也增加了电动汽车的体积和重量,从而导致车子本身的损耗增多,也使得电动车能够行驶的最大里程降低,最终导致电动汽车无法与内燃机相抗衡;
为了解决由于充电器大电感的使用和电动汽车的车载充电系统中的电机驱动模块与蓄电池充电模块对2个变流器的需要,提出了基于电机电感等效的驱动充电一体化装置,此装置能很好的解决电动汽车这方面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方案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电机电感等效技术驱动充电一体化装置,有效的保护蓄电池的充电状态,同时较大的节省整体结构空间。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电机电感等效技术驱动充电一体化装置,包括蓄电池模块、整流模块、包含开关管的三相升压变换器模块、DC-DC变换器模块、控制单元模块、充电模块、电机和驱动模块,电源通过滤波器接入整流模块,整流模块通过滤波电容A连接有三相升压变换器模块,从整流模块流出的电流进入电机和三相升压变换器模块,最后DC-DC变换器模块与蓄电池模块连接,DC-DC变换器模块通过采用PWM方式调节的输出电压,并通过控制所述DC-DC变换器模块的开关管的通断,使得DC-DC变换器模块输出交流电,从而通过所述驱动模块驱动电机运转,所述充电模块利用整流模块中的整流器输出的直流电通过电机定子绕组等效的电感滤波,再通过控制所述DC-DC变换器模块的开关管的关断使得电流电压达到需要的值,最后经过所述DC-DC变换器模块给予蓄电池模块充电。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驱动模块与充电模块共用一套由开关管组成的DC-DC变换器模块,且所述开关管有6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三相升压变换器模块与DC-DC变换器模块之间连接一个滤波电容B。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充电模块采用的电源电压为220V/380V。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整流模块为晶闸管,所述DC-DC变换器采用双向DC-DC变换器,所述电机采用永磁同步电机。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控制单元模块采用DSP23335型号的芯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程大学,未经安徽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52500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快速提取粗糙面痕迹的可调光无影光源
- 下一篇:一种可折叠式计算机机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