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小型化一体式超声辅助型MOS气体传感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505833.9 | 申请日: | 2017-11-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571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5 |
| 发明(设计)人: | 胡俊辉;罗钊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29/02 | 分类号: | G01N29/02 |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壳体 励振装置 传感材料 加热电阻 本实用新型 气体传感器 超声辅助 电极 声场 表面运动 电极顶端 激励电压 几何中心 气体分子 粘结固定 壳体腔 灵敏度 上表面 体积小 下表面 传感器 声压 装配 施加 驱动 贯穿 检测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小型化一体式超声辅助型MOS气体传感器,包括励振装置、金属壳体、加热电阻、MOS传感材料、电极;励振装置粘结固定于金属壳体的下表面,电极贯穿于励振装置和金属壳体,加热电阻固定在电极顶端,处于金属壳体的几何中心,MOS传感材料固定于加热电阻的上表面。通过对励振装置施加激励电压产生振动,振动传至金属壳体,再传至壳体腔内的空气形成声场,声场中的声压驱动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向MOS传感材料表面运动,以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及检测精度,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体积小,易于大规模生产和装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传感器,尤其涉及一种小型化一体式超声辅助型MOS气体传感器。
背景技术
气体传感器作为人们获取气体信息的重要工具之一,在环境检测与保护(大气质量、尾气排放、VOSs及其检测)、化工过程(工业气体排放,中间气体检测)和安防(酒驾加测,易燃易爆气体探测,有害气体监测)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物联网建设成为一个新型产业,气体传感器作为环境检测的必备传感器将有助于建设环境物联网,但在实际使用时,存在对低浓度气体灵敏度过低,交叉敏感,功耗较大,体积大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灵敏度及检测精度高,体积小的小型化一体式超声辅助型MOS气体传感器。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小型化一体式超声辅助型MOS气体传感器,包括:励振装置、金属壳体、加热电阻、MOS传感材料、电极;励振装置粘结固定于金属壳体的下表面,电极贯穿于励振装置和金属壳体,加热电阻固定在电极顶端,处于金属壳体的几何中心,MOS传感材料固定于加热电阻的上表面。
励振装置采用单层环形压电片,结构简单,易于制作,工作频率范围16KHz-100MHz;金属壳体为中心对称体;加热电阻的工作温度为50-300℃;MOS传感材料采用膜材料、体材料或纳米材料中的一种制作。
工作原理:对励振装置施加激励电压,励振装置产生振动,振动传至金属壳体,从金属壳体的内表面传递至壳体内部空气中,振动在壳体空气中之间形成声场,声场中的声压驱动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向MOS传感材料表面运动,增强气体分子与MOS传感材料的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增强检测输出信号的强度。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提高了传统MOS气体传感器的灵敏度及其检测精度;2、结构简单紧促,体积小,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位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包括:励振装置1、金属壳体2、加热电阻3、MOS传感材料4、电极5;励振装置1粘结固定于金属壳体2的下表面,电极5贯穿于励振装置1和金属壳体2,加热电阻3固定在电极5顶端,处于金属壳体2的几何中心,MOS传感材料4固定于加热电阻3的上表面。
当对励振装置1施加激励时,励振装置1会产生与激励同频率的振动,振动传至金属壳体2,通过金属壳体2传递至其壳体内部的空气中,在包裹金属壳体2内部形产生声场,声场中的气体分子受到由声场产生的声压而运动,气体分子增强与MOS传感材料4反应,从而增强传感性能;励振装置和金属壳体粘接为一体,结构紧凑,体积小。
励振装置1:外径为10mm、内径为5mm、厚度为2mm;
金属壳体2:外径为8mm、内径为7.8mm、高度为7mm,加热电阻3厚度为1mm;
MOS传感材料4采用SnO2颗粒敏感材料制作,工作温度为200℃,激振频率133.29kHz,激励电压100V,电压电流相位角为0°;当被检测气体为30ppm乙醇气体时,施加超声可把传感器的感度提高14倍。当励振装置和金属壳体的尺寸改变时传感器的体积就会随之改变,当激振频率、传感材料、被检测气体改变时,感度增强效果也发生改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50583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