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海上单桩式风机安装的主动式阻尼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499394.5 | 申请日: | 2017-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480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4 |
发明(设计)人: | 蒋致禹;任政儒;施伟;宁德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15/28 | 分类号: | F16F15/28;F16F15/08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温福雪;侯明远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力作用 质量块 阻尼装置 主动式 弹簧 塔筒 风机安装 塔筒内壁 阻尼器 单桩 海上 机舱 差分全球定位系统 海洋工程技术 合拢 电动马达 机舱组件 组成部件 控制器 波浪力 完成时 工业产品 抵消 调试 电池 成熟 | ||
一种适用于海上单桩式风机安装的主动式阻尼装置,属于海洋工程技术领域。质量块通过弹簧与塔筒内壁连接,阻尼器和力作用器两端均分别连接质量块和塔筒内壁;当塔筒的安装完成时,弹簧和阻尼器开始工作,通过质量块的运动,部分抵消因波浪力引起的塔筒的运动;在合拢之前,力作用器开始工作;根据差分全球定位系统DGPS得到机舱的精确位置,通过力作用器,调整塔筒在水平面内的位置。该主动式阻尼装置的安装,调试均可在陆上机舱组件安装时完成。其组成部件,力作用器,质量块,弹簧,阻尼,及控制器,电动马达,电池,均为成熟的工业产品,容易实施。缩短机舱的海上安装时间,缩减安装时间和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海洋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提高海上大型单桩式风机安装效率的机械装置
背景技术
世界上的海上风机,根据其支撑结构型式,可分为固定式和漂浮式。目前已经建成的海上风电场,以固定单桩式支撑结构为主,集中在水深小于30米的浅海。单桩式风机型式简单,安装方便,经济性上有较大优势。由于浅海面积的局限,在欧洲,已有一些国家计划在水深40米以上的海域选址建立单桩式风电场。
单桩式风机的安装方式包括分部吊装和整机吊装,对于大型风机,主流的安装模式是采用自升式安装船运输多台风机。为了有效利用甲板面积,单个叶片,塔架,机舱分别作为独立单元存放。在安装过程中,自升式平台桩腿插入海底,平台提升高于海平面,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波浪力的影响,给吊机运作提供一个稳固的平台。依次对基础,风机塔筒,风机机舱和叶片四部分进行吊装合拢。
在机舱的吊装过程中,通常采用吊机,通过垂直和水平方向的缆绳来约束机舱的运动,直至机舱底部的圆孔和塔筒完全对齐合拢。吊装过程中,由于湍流风的影响,作用在机舱上的风载荷不断变化,机舱会发生水晃动。同时,单桩因波浪力的影响也会发生振动,进一步引起塔筒顶部的摇动。在合拢过程中,由于位置难以对齐,常常需要多个机组人员手动协助操作,耗费时间较长。随着超大型单桩风机的问世(直径可达8米),作业水深的进一步增加(超过40 米),合拢过程中单桩所受的波浪力及塔筒的运动增加,会进一步加剧会海上风电安装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供机舱安装合拢使用的辅助装置,使塔筒法兰和机舱底部圆孔的合拢对接操作能够迅速完成。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一种适用于海上单桩式风机安装的主动式阻尼装置,包括安装在塔筒7上的质量块8、弹簧9、阻尼器10、力作用器11、控制器、电动马达和电池,以及安装在机舱5上的传感器(差分全球定位系统DGPS);
质量块8通过弹簧9与塔筒7内壁连接,阻尼器10和力作用器11两端均分别连接质量块8和塔筒7内壁;质量块8、弹簧9、阻尼器10的选择应根据振动学原理,针对塔筒7结构的一阶固有频率进行优化调整;当塔筒7的安装完成时,弹簧9和阻尼器10开始工作,通过质量块8的运动,部分抵消因波浪力引起的塔筒7的运动;在合拢之前,力作用器11开始工作;根据差分全球定位系统DGPS得到机舱5的精确位置,通过力作用器11,调整塔筒7在水平面内的位置。
所述的质量块8可为固体或液体单元。
所述的阻尼器10的材质可以为橡胶。
所述的力作用器11受到位于塔筒7内的控制器和小型电动马达驱动。
在机舱5合拢前的关键时刻,塔筒7受波浪力影响可能发生较大幅度的平面运动。通过质量块8-弹簧9-阻尼器10,减小塔筒7的平面运动。通过力作用器11的主动控制,根据空中的机舱5的位置来调整塔筒7的位置从而帮助合拢。
当机舱5和塔筒7成功对接,机舱5通过螺栓固定在塔筒7上,关闭主动式力作用器11;而通过质量块8-弹簧9-阻尼器10构成的阻尼系统依然在风机运行中起到关键作用,提高单桩结构的疲劳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9939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