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提升动刚度的汽车前减震器底座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462794.9 | 申请日: | 2017-11-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233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2 |
| 发明(设计)人: | 李书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G13/00 | 分类号: | B60G13/00 |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曹政 |
| 地址: | 241009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前减震器 座本体 动刚度 汽车前减震器 前减震器总成 底座结构 噪声振动 安装孔 加强梁 流水槽 左前轮 本实用新型 承载能力 稳定性能 悬架系统 支撑刚度 安装点 上托盘 罩本体 车内 垂向 翻边 整车 穿过 传递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提升动刚度的汽车前减震器底座结构,具有:前减震器座本体;前减震器座本体上中部设有台阶,台阶中部设有安装孔,前减震器总成放置在台阶内,前减震器总成的上托盘翻边部分穿过安装孔与前减震器座本体连接;前减震器座本体与左前轮罩本体、左前轮罩侧加强梁、流水槽本体及左前流水槽上加强梁连接,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撑刚度和垂向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前减震器安装点动刚度,大大降低了悬架系统经由前减震器座向车内的噪声振动传递,有效提升整车的噪声振动性能和操纵稳定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升动刚度的汽车前减震器底座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车内语音通信和音像娱乐系统使用也越来越多,一个安静平稳的驾乘环境对于人们在体验上述功能时显得尤为重要。汽车的振动和噪声性能和顾客对整车的总体印象和评价直接相关,因此广大消费者对车辆外观、多媒体配置等越来越关注的同时,也愈来愈注重车辆的NVH性能及操纵稳定性能,出色的NVH性能和优异的操控驾乘感受会常常成为区分汽车品牌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而也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倾向。
直观而言,作为车身与前悬架系统的一个重要连接结构,前减震器座不仅通过螺栓与前减震器相连,起到固定支撑前减震器的作用,另外还通过焊点与前轮罩、轮罩侧加强梁、流水槽及流水槽加强梁相连。若前减震器座结构设计不合理,一方面,其不能提供给车身足够的支撑刚度,容易造成车轮的垂向跳动范围过大,导致车辆在高速过弯时侧倾角度过大,影响整车的操纵稳定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前减震器与车身的连接点是主要的载荷传递路径,较弱的前减震器结构设计还会直接导致前减震器安装点的动刚度较低,使得经由前减震器传递至车身的载荷变大,导致车辆驾驶舱内的噪声较大,从而影响整车的NVH性能,也直接影响驾乘人员的驾驶感受和评价。
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实用新型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常见的前减震器座结构为平面结构,噪声振动性能和操纵稳定性能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一种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撑刚度和垂向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前减震器安装点动刚度,大大降低了悬架系统经由前减震器座向车内的噪声振动传递,有效提升整车的噪声振动性能和操纵稳定性能的提升动刚度的汽车前减震器底座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提升动刚度的汽车前减震器底座结构,具有:
前减震器座本体;
所述前减震器座本体上中部设有台阶,所述台阶中部设有安装孔,前减震器总成放置在所述台阶内,前减震器总成的上托盘翻边部分穿过所述安装孔与所述前减震器座本体连接;
所述前减震器座本体与左前轮罩本体、左前轮罩侧加强梁、流水槽本体及左前流水槽上加强梁连接。
所述前减震器座本体外周设有翻边。
所述前减震器座本体与左前轮罩本体、左前轮罩侧加强梁、流水槽本体及左前流水槽上加强梁通过电焊连接。
前减震器总成的上托盘翻边部分与所述前减震器座本体通过螺栓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1、不同于常见的平面结构,而是采用台阶式结构,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撑刚度和垂向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前减震器安装点动刚度,大大降低了悬架系统经由前减震器座向车内的噪声振动传递,有效提升整车的噪声振动性能和操纵稳定性能;
2、前减震器座结构为台阶式结构,工艺上采用钣金冲压直接成型,具有易于加工、适用于大批量生产和成本低的优点;
3、前减震器座结构一方面通过螺栓来实现其与前悬架的连接,另外通过点焊实现前减震器座与前轮罩、轮罩侧加强梁、流水槽及流水槽加强梁的搭接,具有装配简单和节省成本的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6279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