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用可调式缓冲块有效
申请号: | 201721427267.4 | 申请日: | 2017-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851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2 |
发明(设计)人: | 王朝锐;庞胜军;黄明新;李海波;黄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F5/06 | 分类号: | E05F5/06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俞鸿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圆柱筒状本体 缓冲块 橡胶缓冲块 芯部 本实用新型 紧固环套 卡接结构 可调式 汽车用 底座 汽车零部件 活动设置 渐变结构 外壁螺纹 有效控制 制造成本 过压缩 紧固环 内开孔 容差性 伸出孔 车体 卡接 外壁 车门 悬空 压缩 制造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用可调式缓冲块,属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包括底座、芯部橡胶缓冲块、紧固环,所述底座包括圆柱筒状本体,所述圆柱筒状本体一端设有与车门卡接的卡接结构,另一端向内开孔,所述芯部橡胶缓冲块一端活动设置于孔内,另一端的伸出孔外,所述芯部橡胶缓冲块的长度大于孔的深度,所述圆柱筒状本体为靠近卡接结构一端的外径小于远离卡接结构一端的外径的渐变结构,所述紧固环套设于圆柱筒状本体外壁上,且紧固环套与圆柱筒状本体外壁螺纹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调整工时短,制造容差性好,同时能有效确保缓冲块与车体接触,可以有效控制缓冲块与被压缩面的间隙,防止缓冲块悬空或者过压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用可调式缓冲块。
背景技术
汽车四门两盖的缓冲块,其整体由橡胶材料制成,通常是一种制造成本较低,性能稳定,无需频繁更换,既能防水同时起到缓冲作用,且装配方便。
现有的车型四门两盖一般采用按入板件式或者外螺纹旋转调整,与车身安装孔紧密配合,按入式缓冲块无法调节缓冲块露出板件高度,由于车体生产精度不同,可能存在缓冲块贴合不良缺陷,例如产生过压缩或者没有压缩,导致缓冲块的功能下降,甚至完全不起作用,为了弥补这些问题,需要生产时多次尝试才能确保车门或者前后盖的缓冲块与板件有效接触,费时费力。
对于按入式缓冲块,由于其与车体的配合间隙无法调节,因此需要保证车门等零件与车身的制造精度,但车体精度生产过程中会存在波动,一旦波动超出范围,按入市缓冲就无法发挥缓冲作用,倒车汽车在经过颠簸路面时,车门(背门)等于车体发生干涉或者异响,引起外观缺陷。
因此,现有技术中常常采用可调式缓冲块来解决此类的问题,但是多采用盲调式,无法目视缓冲块与车体是否接触,需要反复多次关闭车门(背门)来确定缓冲块的位置,此调整过程受生产条件的限制较大,例如生产节拍加快后,工人可能足够工时来确定缓冲块是否贴合,同时受工人的调节经验的影响,对于操作不熟练的工人来说,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调整到位,导致可调式缓冲块无法准确调整到位。
随着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动力性、经济性、操控性、舒适性、可靠耐久等性能要求不断提高的同时,对汽车感知质量和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在四门两盖在关闭状态下,确保四门两盖缓冲块与车体有效贴合,同时结合在现有生产工艺条件下,提高生产节拍,确保产品一致性,降低动态异响发生概率,提高车体可靠性和耐久性,是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汽车用可调式缓冲块。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底座、芯部橡胶缓冲块、紧固环,所述底座包括圆柱筒状本体,所述圆柱筒状本体一端设有与车门卡接的卡接结构,另一端向内开孔,所述芯部橡胶缓冲块一端活动设置于孔内,另一端的伸出孔外,所述芯部橡胶缓冲块的长度大于孔的深度,所述圆柱筒状本体为靠近卡接结构一端的外径小于远离卡接结构一端的外径的渐变结构,所述紧固环套设于圆柱筒状本体外壁上,且紧固环与圆柱筒状本体外壁螺纹连接。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卡接结构包括用于与车门限位的限位凸起环、用于与车门限位的限位裙边,所述限位凸起环和限位裙边分别从内外两个方向与车门内外壁贴合。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芯部橡胶缓冲块可在底座孔中自由滑动,包括滑动部和橡胶缓冲部,所述滑动部和橡胶缓冲部之间设有限位台阶,所述橡胶缓冲部上设有调整刻度线,所述橡胶缓冲部端面为用于与车体接触的贴合面。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调整工时短,制造容差性好,同时能有效确保缓冲块与车体接触,可以有效控制缓冲块与被压缩面的间隙,防止缓冲块悬空或者过压缩。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按入式缓冲块等轴测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公司,未经东风汽车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2726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