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正负极快速集成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1351851.6 | 申请日: | 2017-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814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8 |
发明(设计)人: | 吴建中;程胜兵;朱琛琦;张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金坛绿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金坛长荡湖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20 | 分类号: | H01M2/20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尹安 |
地址: | 2132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电池 负极 快速 集成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正负极快速集成结构,包括正极汇流排、负极汇流排、设置在正极汇流排与负极汇流排之间的电芯和放置电芯的支撑部,在正极汇流排和负极汇流排上均设置与电芯接触连接的连接部,省去了对单体电芯焊接的工艺,对单体电芯进行焊接需配备稳定性较好的焊接设备,不仅设备价格昂贵,而且焊接时还要特别小心防止将电芯焊漏,生产效率低;本实用新型将连接部焊接在正极汇流排、负极汇流排上只要采用普通的激光焊即可,操作方便快捷,提高了产能;连接部与电芯的电极接触连接,不仅避免了直接对电芯焊接将焊漏而导致返工或整个模组报废的风险,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维修困难或无法维修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力电池正负极快速集成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伴随新能源在交通、储能等领域的大规模推广,将单个的小容量的单体电芯通过合适的整组方法组合成容量较大的电池模组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电池模组作为能源的蓄电装置,其结构多采用多个单体的电池并联或串联而成,常采用圆柱电池,如圆柱形动力电池,由于其能量密度高、工艺技术成熟,价格优势明显,正在被广泛应用与动力电池系统中。
现有技术中的电池成组方式一般采用钎焊或螺栓的方式对单体电芯进行连接,实现电池正负极的快速集成。但是传统连接方式存在以下问题:
1)生产效率低:一是,动力电池系统圆柱形动力电芯集成数量较多,焊接站成为工序瓶颈,产能受限;二是,技术较为熟练的工人完成一组20个单体的连接组合一般耗时1个小时以上。
2)工艺安全性差:一是,组合中需使用危险性较高的电焊或电动工具,成组后极片裸露,意外情况下有短路风险;二是,焊接需配备稳定性较好的焊接设备,价格昂贵,存在将电芯焊漏的风险,个别电芯的焊漏将会导致整个模组报废。3)返修困难:成组后难以对其中有问题的单体电池进行单独拆卸和重新组装,需重新开焊和打磨,强行拆卸会损伤电池极片和单体,导致电池模组生产成本较高,可维护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直接对单体电芯进行焊接存在模组焊接报废风险、模组返修困难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的动力电池正负极快速集成结构,该动力电池正负极快速集成结构避免了直接对单体电芯焊接的情形,解决了将电芯焊漏的问题,且方便返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动力电池正负极快速集成结构,包括正极汇流排、负极汇流排、设置在正极汇流排与负极汇流排之间的电芯和放置电芯的支撑部,所述正极汇流排和负极汇流排上均设有与所述电芯接触连接的连接部。
进一步的,一种动力电池正负极快速集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固定连接在所述正极汇流排上,所述第二套筒固定连接在所述负极汇流排上,所述电芯的正极放置在所述第一套筒内且所述电芯的正极与所述正极汇流排接触连接,所述电芯的负极放置在所述第二套筒内且所述电芯的负极与所述负极汇流排接触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载流弹簧和第二载流弹簧,所述第一载流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正极汇流排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载流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电芯的正极接触连接,所述第二载流弹簧的一端与所述负极汇流排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载流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电芯的负极接触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还包括第一载流弹簧和第二载流弹簧,所述第一载流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一套筒内,所述第一载流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正极汇流排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载流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电芯的正极接触连接,所述第二载流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二套筒内,所述第二载流弹簧的一端与所述负极汇流排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载流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电芯的负极接触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载流弹片和第二载流弹片,所述第一载流弹片的一面与所述正极汇流排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载流弹片的另一面与所述电芯的正极接触连接,所述第二载流弹片的一面与所述负极汇流排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载流弹片的另一面与所述电芯的负极接触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金坛绿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金坛长荡湖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金坛绿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金坛长荡湖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35185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粉末回收装置
- 下一篇:一种高度可调节式柜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