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避障功能的智能小车有效
申请号: | 201721334378.0 | 申请日: | 2017-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292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2 |
发明(设计)人: | 余莎丽;李文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
主分类号: | G05D1/02 | 分类号: | G05D1/0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中浚雄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44254 | 代理人: | 刘刚成 |
地址: | 5108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驱动装置 转向装置 避障模块 后轮装置 前轮装置 控制器 信号接收装置 底板 电源模块 智能小车 视觉 避障 控制转向装置 避开障碍物 动力方向 小车 传递 检测 | ||
一种具有避障功能的智能小车,包括底板,在底板上设有驱动装置、转向装置、信号接收装置、视觉避障模块、电源模块和控制器,在底板上还设有前轮装置和后轮装置,转向装置与前轮装置连接,驱动装置与后轮装置连接,所述控制器分别与驱动装置、转向装置、信号接收装置、视觉避障模块、电源模块连接,电源模块分别与驱动装置、转向装置、信号接收装置、视觉避障模块连接,前轮装置与转向装置连接,实现方向的转变,后轮装置与驱动装置连接,实现动力的传递与动力方向的转变。视觉避障模块可以提前检测小车前进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然后将信息发给控制器,控制器通过控制转向装置和驱动装置来分别控制前轮装置和后轮装置,从而使具有避障功能的智能小车避开障碍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避障功能的智能小车。
背景技术
具有避障功能的智能小车即是可移动机器设备的一种,其内容涵盖机械、汽车、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传感技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领域,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技术,可广泛的应用于工厂自动料车、固定场所搬运车等技术领域也可以应用于复杂、恶劣和危险的工作环境,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现在的具有避障功能的智能小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动力源问题、避障问题等,这些都是比较重要的技术问题。传统的动力源主要是汽油,但由于能源危机,所以我们需要使用新能源,即为电能,但具有避障功能的智能小车电源不足时,需要人工充电显得十分麻烦。而在避障方面,实现避障的方法主要有超声避障、视觉避障、微波雷达等。目前的具有避障功能的智能小车避障探头的探测距离比较短、探测范围比较窄,故不能很好的去提前探测多个障碍物,使具有避障功能的智能小车不能有效的躲避障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布局合理、可以自动实现避障功能的智能小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实用新型包括底板,在底板上设有驱动装置、转向装置、信号接收装置、视觉避障模块、电源模块和控制器,在底板上还设有前轮装置和后轮装置,转向装置与前轮装置连接,驱动装置与后轮装置连接,所述控制器分别与驱动装置、转向装置、信号接收装置、视觉避障模块、电源模块连接,电源模块分别与驱动装置、转向装置、信号接收装置、视觉避障模块连接,所述电源模块设在底板的中部位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转向装置包括第一转动电机,在第一转动电机的驱动端设有第一转动臂,在第一转动臂的下端对称设有左转向机构和右转向机构,前轮装置包括与左转向机构连接的左前轮体和与右转向机构连接的右前轮体,左转向机构与右转向机构的结构相同,所述左转向机构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一连接座和第一固定座,第一固定座与底板铰接,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一转动臂铰接,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座铰接,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一固定座铰接,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座铰接,左前轮体与第一连接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连接座包括与第一连接杆铰接的第一铰接部、与第二连接杆铰接的第二铰接部和与左前轮体连接的前轮连接部,前轮连接部设在第一铰接部、第二铰接部之间,第一铰接部的铰接孔与第二铰接部的铰接孔平行设置,前轮连接部的连接孔与第一铰接部的铰接孔垂直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电源装置和电源固定装置,电源固定装置包括卡置座,卡置座的一端设有固定带,在卡置座上设有供固定带穿过的卡槽,在固定带上设有多个固定槽,在卡置座的卡槽槽口处设有能与固定槽配合的固定凸起,所述固定带与卡置座配合形成固定住电源装置的固定部,所述固定带与底板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视觉避障模块包括视觉避障固定座,视觉避障固定座与底板连接,在视觉避障固定座上设有探测杆,探测杆的上端设有视觉传感器和超声波传感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信号接收装置为WIFI信号接收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未经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33437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故障诊断系统
- 下一篇:一种船舶自动靠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