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适应汽车尾灯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311699.9 | 申请日: | 2017-10-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304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3 |
| 发明(设计)人: | 杨骏 | 申请(专利权)人: |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
| 主分类号: | F21S43/14 | 分类号: | F21S43/14;F21V23/04;F21V23/00;H05B33/08;F21Y115/10;F21W103/35 |
| 代理公司: | 成都蓉域智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1250 | 代理人: | 陈千 |
| 地址: | 556000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适应 汽车 尾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电子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自适应汽车尾灯。
背景技术
汽车尾灯是车载电气系统中的必备元件,主要用于向后方车辆或行人提示车辆运行状态,现有的汽车尾灯通常为两种状态,一种是夜晚开启灯光时,通过尾灯提示前方存在车辆;另一种是踩踏时,通过高亮的刹车灯,提示后方前方车辆减速或停止,防止后车追尾。
上述设计确实能够实现前后车辆间的信息交互,但随着城市道路日益拥堵,越来越多的驾驶员切身的体会到车辆灯光污染的严重性,在现有的各大汽车厂商中,为了体现车辆品质的高贵,其灯光设计也更加高亮,在近距离跟车行驶过程中,驾驶员难以避免前方车辆强烈的尾灯灯光照射,长时间跟车行驶,容易导致驾驶员视力疲劳,从而引发交通事故。
现有技术的缺陷时:汽车尾灯灯光强度大多采用持续高亮模式,并没有根据车辆行驶速度以及后车跟车距离进行自适应调整,从而对后方近距离跟车行驶的驾驶员造成视力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适应汽车尾灯,该尾灯通过将LED灯珠分区设置,结合车辆行驶速度和后车跟车距离,利用多个电源开关分别控制灯光强度,从而减少对后方驶驾驶员的视力伤害。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自适应汽车尾灯,其关键在于:尾灯中的灯珠至少分为A、B两个区域,在A区LED灯的供电电源线上串接有第一电源开关和电流调节器,且所述第一电源开关的输入端连接供电电源的输出端,在B区LED灯的供电电源线上设置有第二电源开关,且所述第二电源开关的输入端连接在第一电源开关的输出端,所述第一电源开关、第二电源开关以及电流调节器分别连接在控制器的一路控制信号输出端上并受所述控制器控制,在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还设置有刹车踏板传感器信号接口、车速传感器信号接口以及跟车距离传感器接口。
基于上述设计,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当驾驶员踩踏刹车踏板时,控制器可以从刹车踏板传感器信号接口中获取相应的信号,第一电源开关接通,A区LED灯点亮,此时控制器获取车速信号和跟车距离信号,在车速大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说明车辆高速行驶,应当提升尾灯亮度,此时第二电源开关接通,B区LED灯点亮;在车速小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说明车辆低速行驶,如果跟车距离还小于预设阈值,说明处于低速近距离跟车行驶状态,应当进一步调低灯光,控制器通过电流调节器控制供电电流大小,进一步降低A区LED灯亮度,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汽车尾灯,能够基于行车速度和跟车距离对其亮度进行调节,有效降低灯光污染,减少对后车驾驶员的视力伤害。
可选地,所述第一电源开关和所述第二电源开关为继电器开关。
可选地,所述第一电源开关和所述第二电源开关为光电耦合开关。
可选地,所述电流调节器采用PWM信号控制的MOSFET管进行调节。
可选地,尾灯中的灯珠按照多圈环形排列,灯体轮廓呈圆形,位于中间的n圈灯珠作为A区LED灯,位于外层的m圈灯珠作为B区域LED灯,n和m的取值为1~5。
可选地,尾灯中的灯珠按照矩形阵列排布,灯体轮廓呈长方形,位于上部的n排灯珠作为A区LED灯,位于下部的m排灯珠作为B区域LED灯,n和m的取值为1~5。
可选地,所述跟车距离传感器接口上连接有超声波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显著效果是:电路结构简单,安装和控制方便,可以直接利用车载电气系统中现有的刹车信号、车速信号以及倒车雷达采集的跟车距离信号对尾灯灯光进行控制,根据不同的车速和不同跟车距离的情况下,尾灯亮度可以自适应调节,从而降低对后车驾驶员的视力造成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布局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布局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工作原理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未经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31169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