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隧道基底加固构造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254485.2 | 申请日: | 2017-09-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063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5 |
| 发明(设计)人: | 张兆杰;田志宇;郑金龙;林国进;王联;高世军;田尚志;蔚艳庆;李泳伸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E21D11/00 | 分类号: | E21D11/00 |
| 代理公司: | 成都希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26 | 代理人: | 何强;杨冬 |
| 地址: | 61004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承载板 树根桩 钢筋笼 围岩 本实用新型 隧道 钢筋混凝土结构 基底加固构造 衬砌 可用 承载能力 加强作用 路面开裂 隧道病害 隧道构造 整体承载 支撑作用 基底 下沉 支撑 治理 | ||
本实用新型隧道基底加固构造,属于隧道构造领域,目的是有效提高隧道承载能力。包括用于支撑路面的承载板,以及顶部与承载板相连接且底部插入承载板下方围岩的树根桩;所述承载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树根桩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树根桩的钢筋笼与承载板的钢筋笼相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树根桩向下插入下方的围岩,对围岩起到加强作用,通过树根桩的钢筋笼与承载板的钢筋笼相连接,从而使承载板的钢筋笼将树根桩连成一个整体,形成整体承载体系,对基底围岩起到加固作用,进而提高了对上方衬砌的支撑作用,防止上方衬砌下沉;同时,还能有效避免路面开裂。本实用新型可用于隧道病害处的治理,也可用于新建隧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隧道基底加固构造领域,具体的是隧道基底加固构造。
背景技术
隧道的主体是人工地下结构,处于天然的介质环境中。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投入运营的隧道工程越来越多,在运营中也大量出现衬砌裂损等病害,严重影响隧道的安全、舒适和正常运营。衬砌裂损降低衬砌结构对围岩的承载能力;使隧道净空变小侵入建筑界限,影响车辆通行;铺底和仰拱破损,路面变形、危及行车安全。隧道病害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施工原因,如仰拱等底板、回填等未按施工要求、路面下存在虚渣等。由于隧道病害危害大,一旦发现病害需要立刻进行治理。目前,常采用的处治方案包括:基底水泥注浆、基底化学注浆、基底换填、拆换仰拱等。但隧道基底水泥注浆和化学注浆施工质量不易控制,影响处理后的隧道基底承载能力,且化学注浆造价太高;基底换填和拆换仰拱施工周期长,对围岩干扰严重,不仅影响处理后的隧道基底承载能力,而且施工安全性差,施工期间需要封闭隧道,不能满足保通需求,并且基底换填处理具有局限性,仅能处理厚度不大于3m的软弱基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提高隧道承载能力的隧道基底加固构造。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隧道基底加固构造,包括用于支撑路面的承载板,以及顶部与承载板相连接且底部插入承载板下方围岩的树根桩;所述承载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树根桩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树根桩的钢筋笼与承载板的钢筋笼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承载板的钢筋笼包括纵向钢筋和横向钢筋;所述纵向钢筋与横向钢筋固定连接;相邻两根横向钢筋的间距为300~600mm;相邻两根纵向钢筋的间距为100~150mm。
进一步的,所述横向钢筋的最小直径为12mm;所述纵向钢筋的最小直径为16mm;且纵向钢筋和横向钢筋的直径差小于或者等于4mm。
进一步的,所述树根桩的直径为150~300mm,桩长为3~5m;所述树根桩的钢筋笼包括主筋和环形的箍筋;所述主筋沿纵向设置且至少有三根沿环向分布,且与箍筋固定连接成一体;所述主筋的直径为12~18mm;箍筋的直径为6~8mm,相邻箍筋的间距为150~250mm;树根桩外表面至主筋的厚度大于或者等于50mm。
进一步的,包括衬砌,所述承载板的两侧通过边沟与衬砌相连接;设置有顶端固定于边沟且底端向衬砌的外侧斜向插入围岩的钢管桩。
进一步的,承载板两侧的钢管桩沿隧道纵向成列设置,且相邻列的钢管桩间隔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隧道基底加固构造,通过树根桩向下插入下方的围岩,对围岩起到加强作用,通过树根桩的钢筋笼与承载板的钢筋笼相连接,从而使承载板的钢筋笼将树根桩连成一个整体,使树根桩形成一个整体承载体系,一旦某一根树根桩受力,其余树根桩共同承力,对基底围岩起到加固作用,进而提高了对上方衬砌的支撑作用,防止了上方衬砌下沉。同时,承载板将树根桩连成一体,还能有效避免路面开裂。本实用新型可用于隧道病害处的治理,也可用于新建隧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横向剖视图;
图2为承载板示意图;
图3为竖根桩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未经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25448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管片拼装机可滑动工作平台
- 下一篇:用于跨溶洞段排水洞的支护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