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应用于功率母线的转接头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233464.2 | 申请日: | 2017-09-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508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7 |
| 发明(设计)人: | 钟弟;黄国爱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市蓝微新源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31/06 | 分类号: | H01R31/06;H01R13/502;H01R13/52;H01M2/20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4245 | 代理人: | 蒋剑明 |
| 地址: | 516006 广东省惠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功率 母线 转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转接头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功率母线的转接头。
背景技术
当储能系统需要满足大功率输出时,通常需要将多个电池簇进行并联连接以满足储能系统的大功率输出。如图1所示,在现有技术中,在电池簇进行并联连接时,电池簇的输出正极和输出负极与功率母线相连接时,采用的是多段短功率线跨接电池簇的输出正极和输出负极,进而与功率母线固定连接。虽然此种方式可以实现若干电池簇之间的并联连接,但存在一定的缺陷。采用多段短功率线实现电池簇的极性端口与功率母线的连接会使得功率母线被分割成若干段功率母线,破坏功率母线的连续性,造成功率母线上的连接结点数量增加,从而增加了功率母线整体的连接阻抗,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功率结点的损耗,同时又降低了功率母线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应用于功率母线的转接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应用于功率母线的转接头,包括:压接端子、连接固定件和功率连接头组件,所述功率连接头组件包括功率连接头上盖和功率连接头下盖,所述压接端子的一端通过所述连接固定件与所述功率连接头下盖的一端连接,所述功率连接头上盖安装于所述功率连接头下盖;
所述功率头上盖开设有上盖咬线凸槽,所述功率头下盖开设有与所述上盖咬线凸槽配合使用的下盖咬线凸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保护壳,所述保护壳包括保护壳上盖和保护壳下盖,所述保护壳上盖安装于所述保护壳下盖形成中空腔体,所述转接头安装于所述中空腔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壳上盖为绝缘保护壳上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壳下盖为绝缘保护壳下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固定件包括固定螺栓和固定螺母,所述固定螺栓螺合于所述固定螺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接端子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功率转接头下盖的一端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固定孔配合使用的第二固定孔。
本次技术方案相比于现有技术有以下有益效果:
1.利用转接头实现电池簇的极性端口与功率母线的连接,不会使得功率母线被分割成若干段功率母线,保证了功率母线的连续性,减少了功率母线上连接结点的数量,有效地降低了功率母线整体的连接阻抗,减少了功率结点的损害,提高了功率母线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绝缘保护壳上盖和绝缘保护壳下盖包裹转接头,一方面可以防止功率母线的裸露导致高压对人员及其其他设备的损伤,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绝缘保护壳上盖和绝缘保护壳下盖具有防尘、防潮等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电池簇与功率母线的连接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的应用于功率母线的转接头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的应用于功率母线的转接头的组装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中的功率连接头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5为电池簇采用本实施例中的转接头与功率母线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市蓝微新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惠州市蓝微新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23346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石油输送管道的减震缓冲结构
- 下一篇:一种缓冲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