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汽车的翻转扶手总成有效
申请号: | 201721193761.9 | 申请日: | 2017-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733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3 |
发明(设计)人: | 陈涛;高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延锋金桥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75 | 分类号: | B60N2/75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1002 | 代理人: | 邓琪,宋丽荣 |
地址: | 201206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汽车 翻转 扶手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扶手机构,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的翻转扶手总成。
背景技术
车辆的前排座椅中间的中控台上设置有扶手机构。当乘客在驾驶车辆疲劳时,会将胳膊或者大臂支撑在中控台扶手机构上缓解疲劳。显然,不同身高的乘客驾驶车辆时,对中控台扶手机构的高度要求是不一致的,因此乘客希望中控台扶手机构具有高度可以调节的功能。
为了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扶手机构配置功能也更加人性化。例如,在车辆副仪表中央或者后排座椅的中央,配备悬停负载扶手机构。现有的悬停负载扶手机构的机构比较复杂,成本高,而且占用空间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悬停负载扶手机构的机构比较复杂且成本高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用于汽车的翻转扶手总成。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汽车的翻转扶手总成,包括:基底;扶手,其相对于基底在初始位置、临界位置和最大打开位置之间转动;悬停控制机构,其被配置为当扶手从初始位置向临界位置转动时,限制扶手回到初始位置;当扶手从临界位置向最大打开位置转动时,允许扶手回到初始位置;其中,悬停控制机构包括与扶手连接的主动齿轮以及与基底连接的从动齿轮,当扶手从初始位置向临界位置转动时,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啮合且从动齿轮位于第一位置;当扶手从临界位置向最大打开位置转动时,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脱离且从动齿轮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
主动齿轮具有主动齿,从动齿轮具有从动偏心齿,该主动齿与从动偏心齿相互啮合。
该主动齿的齿数大于该从动偏心齿的齿数。
主动齿轮具有主凸轮,从动齿轮具有从动凸轮,从动偏心齿和从动凸轮之间形成有容纳主凸轮的凹槽。
当扶手从初始位置运动到临界位置时,该主凸轮从凹槽靠近从动凸轮的一端运动到靠近从动偏心齿的一端。
基底上还设置有打开止位筋和关闭止位筋,当扶手在初始位置和最大打开位置之间转动时,主凸轮在关闭止位筋和打开止位筋之间移动。
悬停控制机构还包括与从动齿轮配合的弹簧片。
该弹簧片面向从动齿轮的表面具有拱形结构,该拱形结构与从动齿轮上的第一预紧槽和第二预紧槽配合。
当从动齿轮处于第一位置时,弹簧片的拱形结构位于从动齿轮的第二预紧槽内;当从动齿轮处于第二位置时,弹簧片的拱形结构位于从动齿轮的第一预紧槽内。
该翻转扶手总成还包括位于基底和主动齿轮之间的摩擦片。
该扶手绕工字型转轴相对于基底转动,该工字型转轴与该主动齿轮上的工字型孔配合,使得该主动齿轮和扶手同步转动
本实用新型通过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之间的啮合和凸轮配合以使得扶手在一定的转动角度内具有悬停负载功能,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且占用空间小。在翻转该转动角度后,扶手可以正常打开和关闭。
附图说明
图1A是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翻转扶手总成的车辆示意图;
图1B是图1A的车辆的内部示意性透视图;
图2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翻转扶手总成的总成图;
图2B是图2A的爆炸图;
图2C是图2B的从动齿轮的整体示意图;
图3A是图2A的翻转扶手总成的第一状态示意图;
图3B是图2A的翻转扶手总成的第二状态示意图;
图3C是图2A的翻转扶手总成的第三状态示意图;
图3D是图2A的翻转扶手总成的第四状态示意图;
图3E是图2A的翻转扶手总成的第五状态示意图;
图3F是图2A的翻转扶手总成的第六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予以详细描述。
图1A是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翻转扶手总成的车辆示意图,图1B是图1A的车辆的内部示意性透视图。根据示例性实施例,车辆V包括具有前排座椅中间的扶手箱F的内部I,该扶手箱F具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翻转扶手总成A。应该理解,根据需要,可以将该翻转扶手总成A布置于扶手箱上,也可以设置于其他任何位置,例如车辆后排座椅的中央。
图2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翻转扶手总成的总成图,翻转扶手总成A包括扶手1和基底2,其中,扶手1通过工字型转轴3相对于基底2进行翻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延锋金桥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延锋金桥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9376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前座椅靠背板
- 下一篇:基于机器学习的业务监控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