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体围护结构及车体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189381.8 | 申请日: | 2017-09-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037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5 |
| 发明(设计)人: | 匡骁;齐朝晖;韦孟柳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骁阳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1D17/18 | 分类号: | B61D17/18 |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刘雯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区前***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保温层 车体 围护结构 内衬层 外围层 空腔 本实用新型 保温材料 隔热效果 隔热性能 依次层叠 填充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体围护结构及车体。所述车体包括所述车体围护结构,所述车体围护结构包括外围层、内衬层以及保温层;所述外围层与所述内衬层之间具有有空腔,所述保温层填充于所述空腔内;所述保温层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保温层、第二保温层以及第三保温层,所述第一保温层设置于所述外围层朝向所述空腔的一面,所述第三保温层设置于所述内衬层朝向所述空腔的一面,所述第二保温层设置于所述第一保温层与所述第三保温层之间。所述车体围护结构能够有效提升保温材料的隔热效果,提高车体隔热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体围护结构及车体。
背景技术
随着高铁运行里程的不断延伸,范围的不断扩大,高铁运输领域对车体综合隔热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选择合适的隔热材料是提高车体隔热性能的关键。目前车体外围护结构为铝合金型材,由于在该领域内对车体综合隔热性能的不断提高,原车体围护结构已经无法满足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利用新的技术改善车体保温条件。
而综合考虑性价比、安装的便捷性及重量,碳纤维保温棉等多孔介质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车体隔热方面。其中碳纤维保温棉主要通过碳纤维空隙内的空气实现隔热,多孔介质的传热理论分析表明,对于碳纤维保温棉这一类材料,存在一个最佳空隙率,此时材料的隔热性能最佳。然而由于理论分析和生产工艺的局限,目前市场上的碳纤维保温棉均没有达到这一最佳空隙率,即现有的碳纤维保温棉无法达到最佳隔热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车体所采用的保温材料隔热效果不佳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提升保温材料的隔热效果,从而提高车体整体隔热性能的车体围护结构及车体。
一种车体围护结构,包括外围层、内衬层以及保温层;所述外围层与所述内衬层之间具有空腔,所述保温层填充于所述空腔内;所述保温层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保温层、第二保温层以及第三保温层,所述第一保温层设置于所述外围层朝向所述空腔的一面,所述第三保温层设置于所述内衬层朝向所述空腔的一面,所述第二保温层设置于所述第一保温层与所述第三保温层之间。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保温层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第一保温块,所述第二保温层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第二保温块,各所述第一保温块与各所述第二保温块相互交错叠设。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保温层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第三保温块,各所述第三保温块与各所述第二保温块相互交错叠设。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还包括若干粘结体,各相邻所述第一保温块之间设置有所述粘结体,各相邻所述第二保温块之间设置有所述粘结体,各相邻所述第三保温块之间设置有所述粘结体。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保温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保温层的厚度。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保温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三保温层的厚度。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保温层的选材厚度为所述保温层的安装厚度的1.1~2倍。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保温层热熔覆盖于所述外围层于所述空腔的内壁上。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保温层、所述第二保温层以及所述第三保温层均为碳纤维保温棉层。
一种车体,设置有所述车体围护结构。
上述车体围护结构及车体,通过在车体的外围层与内衬层之间的空腔内填充保温材料层,具体通过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保温层、第二保温层以及第三保温层填充于车体空腔内。这样一方面能够实现车体空腔被完全地填充满保温材料,使得保温层厚度得到提升,从而有利于加强保温层的保温效果,另一方面通过三层不同的保温层的设置能够在各层之间形成一定的安装空间,从而可进一步提升保温层的保温效果,这样使得车体的整体保温性能得到有效提升。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骁阳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骁阳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8938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