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轮边驱动车辆的智能高压配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189122.5 | 申请日: | 2017-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119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0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中;韩光辉;毕爽;张广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2 | 分类号: | B60R16/02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崔旭东 |
地址: | 450016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输入接口 集成控制器 轮边电机 驱动接口 输出接口 电附件 高压配电装置 本实用新型 接触器 种轮 驱动 动力电池 高压配电 集中控制 控制连接 难度系数 智能 布线 上线 整车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轮边驱动车辆的智能高压配电装置,包括用于连接动力电池的高压输入接口,用于连接各轮边电机的驱动接口,以及用于连接各电附件的输出接口;所述高压输入接口与各轮边电机驱动接口和各电附件输出接口连接,在高压输入接口连接各驱动接口和各输出接口的线路上设置有相应的接触器;还包括集成控制器,集成控制器控制连接各接触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采用集成控制器对采用高压配电的各轮边电机和各电附件进行集中控制,减少了车辆上线束的数量,降低了整车布线的难度系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高压供电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轮边驱动车辆的智能高压配电装置。
背景技术
节能环保和减少汽车污染是各国政府迫切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的特点,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案。新能源汽车采用动力电池作为动力源,通过电机驱动车辆行驶,相比于以传统能源为动力的车俩,不仅能够减少空气污染,还具有噪音小等优点。
轮边电机驱动是新能源电动车辆常用的驱动方式,在轮边电机驱动的电动车辆中,通常设有轮边电机系统,以及电除霜器、电加热器、转向电机、空气压缩机和DC/DC变换器等电附件。在轮边驱动的汽车中,各轮边电机和电附件的控制都采用独立的控制器,因此需要设置大量的供电线路和控制线路,使得整车内部线路复杂,造成整车线束布置难度加大的问题。并且轮边电机和电附件的供电线路是高压线路,其控制线路是低压线路,大量的供电线路造成整车的电磁环境复杂,对低压线路造成干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轮边驱动车辆的智能高压配电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轮边电机驱动车辆上线束布置难度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轮边驱动车辆的智能高压配电装置,包括用于连接动力电池的高压输入接口,用于连接各轮边电机的驱动接口,以及用于连接各电附件的输出接口;所述高压输入接口与各轮边电机驱动接口、各电附件输出接口连接,在高压输入接口连接各驱动接口和各电附件接口的线路上设置有相应的接触器;还包括集成控制器,集成控制器控制连接各接触器。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采用集成控制器对采用高压配电的各轮边电机和各电附件进行集中控制,减少了车辆上线束的数量,降低了整车布线的难度系数。
进一步的,所述集成控制器设有CAN总线接口,用于通讯连接车辆的整车控制器。
建立集成控制器与整车控制器的通讯连接,集成控制器能够根据整车控制器的控制指令对智能高压配电设备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输出接口包括用于连接电除霜系统的除霜接口,用于连接电加热系统的加热接口,用于连接转向系统的转向接口,用于连接空气压缩机的空压机接口和用于连接DC/DC变换器的DC/DC接口。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主接触器和第二主接触器;所述第一主接触器的一端连接高压输入接口,另一端通过相应的接触器连接各轮边驱动接口、除霜接口和加热接口;所述第二主接触器的其中一端连接高压输入接口,另一端连接转向接口、空压机接口和DC/DC接口。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接触器并联有第一预充电路,第二主接触器并联有第二预充电电路;所述第一预充电路包括串联的第一预充接触器和第一预充电阻,第二预充电路包括串联的第二预充接触器和第二预充电阻。
设置预充电电路,能够防止主接触器闭合时所产生的瞬时高压对线路造成的影响。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接触器连接除霜接口的线路上和连接加热接口的线路上分别设置有相应的保险丝,所述第二主接触器连接转向接口的线路上、连接空压机接口的线路上和连接DC/DC接口的线路上分别设置有相应的保险丝。
设置保险丝能够防止相应线路中的电流过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891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后尾箱护板
- 下一篇:一种新型轮速传感器线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