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随钻测量示踪器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120843.0 | 申请日: | 2017-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488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1 |
发明(设计)人: | 赵金海;朱祖扬;李冬;李三国;胡高群;李丰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47/11 | 分类号: | E21B47/11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华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1 | 代理人: | 刘华联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量 示踪器 回收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随钻测量示踪器回收装置,包括回收装置主体和拆缷式的端盖。回收装置主体包括密闭空腔和位于密闭空腔上方的用于容纳示踪器的容纳腔。容纳腔的侧壁上设有通孔,并且,通孔的直径小于示踪器的直径。容纳腔的顶部设有开口,端盖位于容纳腔的顶部,从而能够封住开口。在确保示踪器的精准测量前提下,可以确保提高在任意井型、任意类型钻井液情况下示踪器的回收概率。同时还可以防止示踪器在井筒内被撞碎,从而提高了示踪器在井筒内的生存率,进而提高了示踪器的回收概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钻井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随钻测量示踪器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在钻井过程中,全井筒温度和压力等参数始终是钻井工程师关心的参数。如何快速和准确检测出环空内的温度和压力等参数,对于安全高效钻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一种随钻测量示踪器可以快速检测井下的温度和压力数据,示踪器内部有智能的微芯片、传感器和电池,示踪器外面用耐高温耐高压复合材料包裹,工作时,示踪器被投入到钻柱水眼内,随循环泥浆下入到井底,穿过钻头水眼后进入环空,然后和泥浆、岩屑一起返回地面,在这一循环过程中,示踪器测量到了全井筒的温度和压力数据。但是,示踪器返回地面的概率与泥浆的密度、排量、动静切力、粘度等参数和井身结构、井眼规则程度、直井斜井等井型、钻具内是否有螺杆钻具、滤网、钻井液地面流程是否会导致示踪器丢失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大斜度井和水平井内,示踪器的回收概率很低,直接影响了示踪器在这类井中的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随钻测量示踪器回收装置,能够提高示踪器的回收概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随钻测量示踪器回收装置,包括回收装置主体和拆缷式的端盖。回收装置主体包括密闭空腔和位于密闭空腔上方的用于容纳示踪器的容纳腔。容纳腔的侧壁上设有通孔,并且,通孔的直径小于示踪器的直径。容纳腔的顶部设有开口,端盖位于容纳腔的顶部,从而能够封住开口。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随钻测量示踪器回收装置,由密闭空腔和容纳腔组成,密闭空腔里面是空气,与外界隔绝,能够给回收装置提供浮力。容纳腔侧壁设有通孔,可以使得容纳腔内外温度和压力导通,从而确保示踪器的精准测量。在钻井或完钻通井时,随钻测量示踪器回收装置搭载示踪器下入到钻具水眼内,然后经过钻头水眼进入环空,在泥浆的冲刷下和自身的浮力下返回地面,从而可以确保提高在任意井型、任意类型钻井液情况下示踪器的回收概率。示踪器放置在容纳腔内,用端盖把容纳腔开口封住。这种设置方式不但可以使得示踪器漂浮在任意井型里和任意类型钻井液上面,还可以防止示踪器在井筒内被撞碎,从而提高了示踪器在井筒内的生存率,进而提高了示踪器的回收概率。
对于上述技术方案,还可进行如下所述的进一步地改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随钻测量示踪器回收装置,优选地,回收装置主体构造为前部为椭球形,后部为圆柱体形的结构,并且通过隔板将回收装置主体的内置空间分隔为密闭空腔和容纳腔。
进一步地,优选地,密闭空腔构造为前部为椭球形,后部为圆柱体形的结构,容纳腔构造为圆柱体形的结构。
将回收装置主体构造为前部为椭球形,后部为圆柱形的结构,通过隔板将密闭空腔构造为前部为椭球形,后部为圆柱体形的结构,可以增加密闭空腔端部与液体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了整个回收装置在钻井液中的浮力,可以进一步确保提高示踪器的回收概率。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容纳腔的内径与示踪器的直径相同,容纳腔的高度略大于示踪器的直径。这种结构设计方式,可以在确保示踪器能够布置在容纳腔内的同时尽可能缩小回收装置的尺寸,从而降低生产制造成本和确保回收装置能够在钻井液中漂浮起来,进一步确保提高示踪器的回收概率。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端盖构造为圆形盖板。圆形盖板可以与容纳腔顶部的圆形开口形成配合的同时,尽量简化结构,节省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208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木材加工用的铣边机
- 下一篇:一种复合陶瓷合金滚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