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组散热的非等距流道空气冷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35834.0 | 申请日: | 2017-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178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9 |
发明(设计)人: | 陈凯;汪双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17;H01M10/625;H01M10/6561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王东东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电池组 冷却通道 空气冷却系统 本实用新型 非等距 散热 流道 电池组 出口导流板 进口导流板 冷却系统 散热效率 使用寿命 不相等 功耗 温差 平行 进口 出口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组散热的非等距流道空气冷却系统,包括进口、进口导流板、动力电池组、N个冷却通道、出口导流板及出口,N个冷却通道相互平行,所述N个冷却通道的间距不相等。本实用新型在基本不增加功耗的情况下,显著提高冷却系统的散热效率,达到降低动力电池组的热点温度和温差的目的,有利于保证动力电池组安全可靠地运行,并提高电池组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组散热的空气冷却系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组散热的非等距流道空气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一种缓解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动力汽车得到人们的重视。动力汽车的能量来源于动力电池,其整车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动力电池组的性能。动力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内部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而产生大量的热,尤其是电动汽车在启动、加速等情况下,电流变化较大且产热不均衡,若这些热量不能被及时带走,动力电池的温度将升高,从而加速电池内部有害化学反应的速率,使得电池失效甚至破坏,影响电动汽车的正常运行,严重时还会引起电动汽车的燃烧和爆炸;另一方面,电池模块在汽车中的位置差异造成散热条件的差异,将形成局部高温,使电池模块老化加快,长时间运行将导致电池组整体性能下降,寿命缩短。因此,需要开发合适的动力电池冷却系统,高效地带走动力电池组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使电池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工作,保证电动汽车安全可靠地运行。目前,常用的动力电池冷却方式包括:空气冷却、液体冷却、相变材料冷却、热板冷却等。其中,空气冷却方式因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而等间距平行流道冷却系统就是常用的动力电池组空气冷却系统。然而,等流道间距的冷却系统难以保证流道内流量均匀,从而使动力电池的冷却条件产生差异,最终造成电池组存在较大的热点温度和温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组散热的非等距流道空气冷却系统,在不增加功耗的同时,改善电池冷却条件,从而达到良好的动力电池组冷却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组散热的非等距流道空气冷却系统,包括进口、进口导流板、动力电池组、N个冷却通道、出口导流板及出口,N个冷却通道相互平行,所述N个冷却通道的间距不相等。
所述冷却通道由相邻电池之间的空隙构成。
进口及出口位于动力电池组的两侧,进口位于一侧的下端,出口位于另一侧的上端。
N个冷却通道中,按照由进口到出口的方向分别为第一、第二……第N个冷却通道,第一个冷却通道和第N个冷却通道间距相等,然后将剩下的冷却通道分成两个部分,靠近进口的一部分冷却通道的间距大于靠近出口的另一部分的冷却通道的间距,靠近出口的另一部分冷却通道的间距大于第一和第N个冷却通道的间距。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改善流道之间的空气流量分配,保证动力电池之间散热条件的一致性,从而减小电池之间的温差和电池组的热点温度;
(2)与等间距流道冷却系统相比,非等距流道的设计改变了流道间压降的分配,但基本不增加进口和出口之间的总压降,因而不增加冷却系统的功耗;
(3)与等间距流道冷却系统相比,非等距流道的设计改变流道间距的分配,并没有增加整个冷却系统的尺寸。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358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