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空中轨道列车和空铁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798060.1 | 申请日: | 2017-07-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540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1 |
| 发明(设计)人: | 岳渠德;武长虹;郑辉;何晓燕;郑强;冯昭君;张美艳;陈亚军;胡阳峰;王战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空列(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1F19/04 | 分类号: | B61F19/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瀚仁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82 | 代理人: | 宋宝库,杨晓莉 |
| 地址: |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成***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空中 轨道 列车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列车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空中轨道列车和空铁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和汽车工业的发展,城市的车辆保有量尤其是私家车的数量目前已经呈井喷式增加,以交通拥堵为代表的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城市交通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尤其在人口繁多和道路错综复杂的大中型城市中,一旦出现交通拥堵,会造成人们出行不便,且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在城市中可以采用空中轨道列车分担一部分交通压力,即通过在空中开辟新的交通轨道来缓解日益增加的交通压力。
空中轨道列车作为一种新型的轨道交通系统,其结构主要包括支撑于空中的轨道以及悬挂于轨道上并能够沿轨道行驶的多个空中轨道列车。与地面上的轨道列车类似,相邻的空中轨道列车之间也可能发生列车碰撞事故(如在控制系统故障的情形下),与地面交通相比,空中轨道列车之间的碰撞显然会更严重地危及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具体而言,当空中轨道列车相撞而造成列车脱落时,会极大地增加驾乘人员的伤亡几率,而且列车脱落还可能造成事故发生地域的地面人员的伤亡。即使列车不发生脱落,空中轨道列车相撞之后也具有较高的救援难度。可见,在设计空铁系统时,应充分考虑列车的安全性问题。
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空中轨道列车和空铁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的空中轨道列车发生碰撞事故时会危及人的安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中轨道列车,该空中轨道列车包括车体和用于将车体与列车轨道衔接的衔接部,车体上设置有碰撞吸能机构;在空中轨道列车之间发生碰撞的情形下,碰撞吸能机构能够吸收车体由于碰撞产生的碰撞能量。
在上述空中轨道列车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沿空中轨道列车的行驶方向观察,车体的至少一端设置有碰撞吸能机构。
在上述空中轨道列车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设有碰撞吸能机构的车体的端部,碰撞吸能机构的数量为至少一个。
在上述空中轨道列车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碰撞吸能机构与车体固定连接或者设置成一体式结构。
在上述空中轨道列车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碰撞吸能机构与车体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
在上述空中轨道列车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碰撞吸能机构通过伸缩机构与车体连接,并且在相邻的两列空中轨道列车之间处于安全距离的情形下,碰撞吸能机构能够通过伸缩机构收纳于车体;在空中轨道列车之间处于非安全距离的情形下,碰撞吸能机构能够通过伸缩机构伸出于车体。
在上述空中轨道列车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空中轨道列车还包括:测距装置,其用于获取相邻的两列空中轨道列车之间的间距;以及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能够根据测距装置反馈的结果判断相邻的两列空中轨道列车之间是否处于安全距离。
在上述空中轨道列车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碰撞吸能机构包括至少一个缓冲单元。
在上述空中轨道列车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缓冲单元包括弹簧和阻尼器中的至少一种。
在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铁系统,该空铁系统包括若干个空中轨道列车以及允许空中轨道列车行走的列车轨道,空中轨道列车为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空中轨道列车。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空中轨道列车上设置碰撞吸能机构,可以在列车发生碰撞事故时通过碰撞吸能机构将列车碰撞产生的碰撞能量吸收,从而避免列车造成损伤,从而不会危及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并且极大地降低了由于列车相撞而导致列车发生摆动甚至脱落而危及地面人员的几率,从而提高地面环境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可以通过伸缩机构将碰撞吸能机构安装于车体上,在相邻的列车之间处于安全距离时,伸缩机构能够将碰撞吸能机构收纳于车体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地缩小了列车整体外轮廓的覆盖面积,降低了列车与空中物体发生接触的可能性,并且更利于保持列车行驶的稳定性。此外,在列车之间处于非安全距离时,伸缩机构能够将碰撞吸能机构及时伸出车体外以实现碰撞吸能,从而保证车体不会受到损坏以及提高驾乘人员的安全性。
更进一步地,可以通过测距装置获取列车之间的实际距离,并通过控制系统判断列车之间是否处于安全距离,从而决定是否通过伸缩机构将碰撞吸能机构伸出于车体外,通过上述结构设计,不仅提高了控制的灵活性,还能够通过自动的方式对列车行驶进行判断,进一步提高了列车行驶的安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空列(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建空列(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9806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