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换热器和具有其的制冷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95076.7 | 申请日: | 2017-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739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6 |
发明(设计)人: | 董军启;黄宁杰;高建华;耿时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39/00 | 分类号: | F25B3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博思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415 | 代理人: | 林祥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换热器 具有 制冷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领域,尤其涉及换热器和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换热器,也称热交换器,常作为制冷系统中冷媒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的设备。其中的单集流管多排换热器由于具有冷媒使用量少、换热效率高等众多优点,被业内普遍看好;这里所说的“单集流管”指的是仅在热交换区域的一侧布置集流管,“多排”指的是扁管呈多层或多排布置。
本实用新型的创作人发现,现有的单集流管多排换热器仍有改善空间,特别是在空气出口侧温度均匀性方面。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在空气出口侧温度差得以改善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分至少两层设置,至少包括相邻的第一层与第二层;
所述第一层中设置有第一集流管单元及第一折弯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单元包括彼此隔离的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所述第一折弯管包括第一管体部、第二管体部与弯曲部,所述第一管体部连通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单元的第一区域,所述第二管体部连通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单元的第二区域,所述弯曲部连通所述第一、二管体部;
所述第二层中设置有第二集流管单元及第二折弯管,所述第二集流管单元包括彼此隔离的第三区域与第四区域,所述第二折弯管包括第三管体部、第四管体部与弯曲部,所述第三管体部连通于所述第二集流管单元的第三区域,所述第四管体部连通于所述第二集流管单元的第四区域,所述弯曲部连通所述第三、四管体部;
所述第一集流管单元的第一区域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单元的第四区域的上方,所述第一集流管单元的第二区域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单元的第三区域的上方,所述第一折弯管的第一管体部位于所述第二折弯管的第四管体部的上方,所述第一折弯管的弯曲部位于所述第二折弯管的弯曲部的上方,所述第一折弯管的第二管体部位于所述第二折弯管的第三管体部的上方;
所述第一集流管单元的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单元的第三区域连通。
可选的,所述第一集流管单元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单元由同一集流管利用隔断板分隔而成;或者,
所述第一集流管单元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单元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集流管,所述两个集流管固定在一起。
可选的,所述第一集流管单元的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单元的第三区域实体相连,它们的连接处开设有穿孔,使得它们相连通。
可选的,所述第一折弯管与所述第二折弯管一体成型。
可选的,所述第一折弯管与所述第二折弯管的总合为一双排扁管。
可选的,所述第一折弯管与所述第二折弯管间隔设置;或者,
所述第一折弯管与所述第二折弯管之间设有呈板状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开设有通孔。
可选的,所述通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单元和/或所述第二集流管单元的中心轴线平行。
可选的,除所述第一、二区域外,所述第一集流管单元还包括另外的区域,所述另外的区域与所述第一、二区域彼此隔离;
除所述第三、四区域外,所述第二集流管单元还包括其它的区域,所述其它的区域与所述第三、四区域彼此隔离。
可选的,所述第一折弯管的管体部与其下方的第二折弯管的管体部共用同一个翅片。
可选的,所述第一、二集流管单元中的一个设置有第一开口,另一个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位于所述第二开口的上方或下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在空气出口侧温度差得以改善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集流管与位于热交换区域的多个折弯管,所述集流管上设置有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作为冷媒自外部进出所述换热器的入口与出口;
所述多个折弯管内设置有与所述集流管连通的多个管体部,供冷媒在所述折弯管与集流管内传输,相邻的折弯管之间设置有可供气体通过的多个通道,所述气体在穿过所述通道的过程中,可与构成所述通道的折弯管内的冷媒进行热交换,所述多个通道包括位于不同区域的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供不同区域处的气体通过;
所述多个管体部至少包括第一管体部、第二管体部、第三管体部与第四管体部,自所述第一开口进入的冷媒顺次通过所述第一管体部、所述第二管体部、所述第三管体部、所述第四管体部而后流至所述第二开口处;
所述第一管体部与所述第四管体部位于所述第一通道的不同深度处,以使通过所述第一通道的气体可先后接触所述第一管体部与所述第四管体部,所述第二管体部与所述第三管体部位于所述第二通道的不同深度处,以使通过所述第二通道的气体可先后接触所述第二管体部与所述第三管体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950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锂离子电池涂布机模头清洗工装
- 下一篇:正负极同侧布置的锂离子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