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汽车底盘悬架臂与扭力梁安装检测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79054.1 | 申请日: | 2017-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302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6 |
发明(设计)人: | 陶小东;张文明;蒋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隆昌山川精密焊管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5/00 | 分类号: | G01B5/00;G01B5/14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51214 | 代理人: | 钱成岑 |
地址: | 642177***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汽车底盘 悬架 扭力 安装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悬架结构安装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底盘悬架臂与扭力梁安装检测的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底盘悬架臂、扭力梁具有异形,形位公差尺寸公差要求高、悬架臂与扭力梁配合要求高、悬架臂与减振销配合要求高等特点,生产控制时不易做到精准控制,尤其形面采用激光切割方式,其切割精度受到回转台定位精度及机械手复位精度的影响较大,前期采用扭力梁与悬架臂独立检具方式进行检测,但它们相互配合的尺寸精度不易保证,且检测方式不够直观,不能完全满足客户使用要求。
为此,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安装检测装置,其既能单独对悬架臂进行检测,也能对悬架臂与扭力梁组合状态进行检测,提高检测准确性,满足客户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汽车底盘悬架臂与扭力梁安装检测的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操作方便快捷,既能单独对悬架臂进行检测,也能对悬架臂与扭力梁组合状态进行检测,提高检测准确性,满足客户要求。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用于汽车底盘悬架臂与扭力梁安装检测的装置,包括平台,所述平台上部左右对称设置有两组悬架臂固定结构,两组悬架臂固定结构之间设置有一组扭力梁固定结构;
所述悬架臂固定结构包括前端的固定座、中间的支撑座和后端的套筒座;所述固定座上部具有安装口,安装口左右两端具有耳板,所述耳板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设置有插销,所述插销的尺寸及位置与汽车悬架结构中减振销的尺寸及位置相同,所述通孔与悬架臂前端的减振销孔相对应;所述套筒座上端具有套筒环,所述套筒环的尺寸及位置与汽车悬架结构中套筒的尺寸及位置相同,套筒环的外圆表面与悬架臂后端的弧形缺口适配;靠近所述固定座和套筒座分别设置有销座,所述销座上部具有棱形销,两个棱形销可分别插入悬架臂前端和后端的棱形孔;
左边的悬架臂固定结构通过底板设置于平台左边,所述底板底部平行设置有两个滑槽,所述平台上设置有两根滑轨,所述滑槽与滑轨匹配,所述两滑轨之间设置有定位销座,所述底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定位销座相匹配的定位销,当定位销插入所述定位销座时,左右悬架臂固定结构上的两悬架臂之间的基准距离与汽车悬架结构中左右悬架臂之间的基准距离相同;
左右两根悬架臂通过两组悬架臂固定结构设置于平台上,扭力梁通过扭力梁固定结构设置于平台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底盘悬架臂与扭力梁安装检测的装置,所述扭力梁固定结构包括扭力梁支撑座,所述扭力梁支撑座顶部具有倒V形支撑部,所述倒V形支撑部与扭力梁底部的V形槽适配。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底盘悬架臂与扭力梁安装检测的装置,所述悬架臂固定结构和扭力梁固定结构分别还包括夹具,所述夹具分别对悬架臂和扭力梁进行夹持固定。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底盘悬架臂与扭力梁安装检测的装置,所述平台左边设置有限位座,所述限位座分别位于底板左右两边,所述限位座端部具有橡胶头,所述橡胶头安装高度与底板侧端面高度相同。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底盘悬架臂与扭力梁安装检测的装置,所述平台底部设置有四个滚轮。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底盘悬架臂与扭力梁安装检测的装置,所述平台上部设置有四个起吊座。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操作方便快捷,既能单独对悬架臂进行检测,也能对悬架臂与扭力梁组合状态进行检测,悬架臂固定结构与扭力梁固定结构分别对悬架臂和扭力梁进行固定,使得悬架臂与扭力梁处于产品实际安装尺寸位置,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满足客户的安装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放大图;
图3是图1中B处放大图;
图4是图1中C处放大图;
图5是图1中D处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左视图;
图7是图6中E处放大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9是图8中F处放大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与悬架臂和扭力梁的安装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隆昌山川精密焊管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隆昌山川精密焊管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7905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