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提高剪力墙延性的对焊箍筋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68945.7 | 申请日: | 2017-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326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3 |
发明(设计)人: | 韩小雷;陈彬彬;曹源;季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C5/06 | 分类号: | E04C5/06;E04G21/1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4245 | 代理人: | 蔡克永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剪力 延性 焊箍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的剪力墙,尤其涉及一种提高剪力墙延性的对焊箍筋。
背景技术
剪力墙结构是高层建筑主要的结构体系之一,具有良好的抗侧能力,广泛应用于高层住宅、酒店等建筑中。剪力墙构件作为剪力墙结构的关键构件,直接影响建筑的安全性,而结构抗震设计也提出了“强墙肢,弱连梁”的思想,说明了剪力墙构件的重要性。剪力墙除了配置水平分布筋和竖向分布筋之外,在端部还设置了暗柱,配置了受力纵筋和箍筋。在荷载作用下,剪力墙底部受到较大的弯矩、剪力和轴力的共同作用,受力情况复杂。剪力墙暗柱布置封闭箍筋来承受剪力,并与受力纵筋形成钢筋骨架约束混凝土。为了保证箍筋的有效作用,现行规范要求封闭箍筋在连接处要设置135°弯钩,并且弯钩也要具有一定的长度。然而在实际工程和试验中发现,即使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在荷载作用下剪力墙暗柱底部的第一个箍筋也易于发生弯钩脱开而失去封闭箍筋的作用。此时,不仅剪力墙的受剪承载力下降,而且由于失去了箍筋的有效约束作用,暗柱受力纵筋更容易被压屈成灯笼状,混凝土更容易被压碎,导致剪力墙的承载力迅速下降。剪力墙暗柱底部的第一个封闭箍筋的约束失效,不仅导致剪力墙的承载力下降而易于破坏,而且达不到预期的抗震设计目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剪力墙暗柱底部第一个箍筋由于弯钩脱开而约束失效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提高剪力墙延性的对焊箍筋;将剪力墙暗柱底部的第一个箍筋替换为对焊箍筋,施工方式简单,但是却可以有效地解决剪力墙暗柱底部第一个箍筋由于弯钩脱开而约束失效的问题,充分发挥封闭箍筋的作用,提高剪力墙的延性和抗震性能。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提高剪力墙延性的对焊箍筋,包括埋设在暗柱1内的暗柱纵筋2、分布在暗柱纵筋2上的暗柱箍筋阵列;所述暗柱纵筋2的第一个暗柱箍筋6采用闪光对焊结构8,即第一个暗柱箍筋6的头尾结合处采用闪光对焊结构8,使其形成对焊封闭箍筋。
该对焊封闭箍筋放置在距离剪力墙的暗柱1的底部49mm~50mm处。
所述暗柱1的底部是指邻近楼板顶面或者基础顶面这一端。
该闪光对焊结构8的焊点位置,在第一个暗柱箍筋6的受力小的一侧的中部。
所述暗柱纵筋2上的暗柱箍筋阵列全部或者部分暗柱箍筋的头尾结合处,均采用闪光对焊结构8。
所述暗柱纵筋2上的暗柱箍筋阵列邻近楼板顶面或者基础顶面这一区域的至少两根暗柱箍筋的头尾结合处,采用闪光对焊结构8。
一种提高剪力墙延性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在基础顶面或楼板顶面放置剪力墙的暗柱1的第一个暗柱箍筋6时,将第一个暗柱箍筋6的头尾结合处采用闪光对焊的方式形成由闪光对焊结构8构成的对焊封闭箍筋;并放置在距离剪力墙的暗柱1的底部49mm~55mm处。
该闪光对焊结构8的焊点位置,处于对焊封闭箍筋的受力小的一侧的中部。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
施工工艺为仅需将剪力墙暗柱底部的第一个箍筋替换为对焊箍筋,施工工艺简单方便。剪力墙暗柱底部的第一个箍筋变成了对焊箍筋后,在荷载作用下,剪力墙暗柱底部受力最大的第一个对焊箍筋不会像常规箍筋一样弯钩脱开,充分发挥了封闭箍筋对纵筋和混凝土的横向约束作用,提高了剪力墙的延性和抗震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高剪力墙延性的对焊箍筋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截面示意图。
图3为对焊封闭箍筋示意图。
图中:暗柱1;暗柱纵筋2;暗柱箍筋3;竖直分布筋4;水平分布筋5;对焊封闭箍筋6;拉筋7;闪光对焊结构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具体详细描述。
实施例
如图1至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提高剪力墙延性的对焊箍筋,包括埋设在暗柱1内的暗柱纵筋2、分布在暗柱纵筋2上的暗柱箍筋阵列;所述暗柱纵筋2的第一个暗柱箍筋6采用闪光对焊结构8,即第一个暗柱箍筋6的头尾结合处采用闪光对焊结构8,使其形成对焊封闭箍筋。
该对焊封闭箍筋放置在距离剪力墙的暗柱1的底部49mm~50mm处。
所述暗柱1的底部是指邻近楼板顶面或者基础顶面这一端。
该闪光对焊结构8的焊点位置,在第一个暗柱箍筋6的受力小的一侧的中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6894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装配式格笼结构骨架
- 下一篇:建筑立柱钢筋连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