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61014.4 | 申请日: | 2017-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843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2 |
发明(设计)人: | 卓慕宁;谢金波;李定强;袁再健;谢真越;廖义善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2B3/00 | 分类号: | E02B3/00;E02B3/10;A01G22/00;A01G1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任重 |
地址: | 51065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拦沙坝 竹类植物 本实用新型 结合槽 沟口 侵蚀 坝基 治理 科学设计 人工干预 水流方向 土壤条件 轴线中心 垂直的 此系统 固结力 轮廓线 种植带 根系 分层 沟坡 夯实 填土 淤积 开挖 生态 改良 蓄水 种植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包括设置于崩岗沟口或下游的谷坊或拦沙坝,还包括设置于谷坊或拦沙坝前的竹类植物带,所述竹类植物带沿与水流方向垂直的方向按行种植竹类植物;所述谷坊或拦沙坝包括坊基或坝基轮廓线和结合槽,所述结合槽是沿谷坊或拦沙坝的轴线中心,从崩岗沟底至两侧沟坡经开挖后分层填土夯实而成。本实用新型科学设计谷坊或拦沙坝和竹类植物种植带的整体结构,发挥竹类植物迅生快长、根系固结力强和耐淹埋等特性与谷坊或拦沙坝的结构特征的协同作用,很好地达到蓄水拦沙的目的,在此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可以简单易行地通过人工干预的方法,进一步改良崩岗沟口淤积区域的土壤条件,从而解决现有单纯谷坊或拦沙坝治理崩岗侵蚀存在的不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土流失治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一种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
背景技术
崩岗侵蚀是一种严重的水土流失类型,广泛分布于南方低山丘陵区,严重的崩岗侵蚀可破坏土地资源、毁坏基本农田、恶化生态环境和加剧自然灾害,严重威胁国土、生态及公共安全。崩岗治理一般采用“上拦、下堵、中间绿”的方法,在崩岗顶部开沟拦截集水坡面地表汇水,在崩岗沟口或下游修建谷坊或拦沙坝拦堵径流和泥沙,在崩岗内部崩壁、崩积堆等裸露坡面修建平台种植植物。但这种治理思路涉及到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具体实施时往往因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而较少采用。目前一些地方较常见的只是在崩岗沟口或下游修建土谷坊或土质拦沙坝,用于拦蓄泥沙,以防止或减轻崩岗侵蚀泥沙直接下泄对下游区域的影响。但由于崩岗上部集水坡面的汇流作用和崩岗内部坡面高陡,沟头溯源侵蚀、崩壁冲蚀及坍塌、崩积堆二次侵蚀等不断发生,径流挟带泥沙从上而下直接下泄,导致泥沙在谷坊或拦沙坝前淤积,部分泥沙甚至随径流从溢洪道排入下游。经过长期的不断侵蚀与淤积,崩岗底部沟口区域成为泥沙淤积地,植被生长条件变得十分恶劣,大多会成为不毛之地,即使种上乔灌植物也不易生长成林,谷坊或拦沙坝的安全稳定亦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出现裂隙或损毁现象,从溢洪沟排出的高含沙径流也直接威胁到崩岗下游区域的生态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崩岗侵蚀治理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提供一种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包括设置于崩岗沟口或下游的谷坊或拦沙坝,设置于谷坊或拦沙坝前的竹类植物带,所述竹类植物带沿与水流方向垂直的方向按行种植竹类植物;
所述谷坊或拦沙坝包括坊基或坝基轮廓线和结合槽,所述结合槽是沿谷坊或拦沙坝的轴线中心,从崩岗沟底至两侧沟坡经开挖后分层填土夯实而成。
坝址可以选择沟道比降较缓、可淤地面积较大处,通过谷坊或拦沙坝在崩岗沟口形成一道人工屏障,拦蓄泥沙和固定沟床,抬高侵蚀基准面,并通过整地改良,创造一个较大的植物适种区域。
在谷坊或拦沙坝前沿水流方向垂直的方向按行种植竹类植物,发挥竹类植物迅生快长、根系固结力强和耐淹埋等特性与谷坊或拦沙坝的结构特征的协同作用,每行竹类植物间隔一定的距离,形成竹子植物带,利用竹类植物纵横交错的根系和盘根错节的竹墩,减缓径流流速,拦截径流泥沙。
优选地,所述拦砂坝的坝高为4.5m,长102米,坝顶宽2m。
优选地,所述结合槽的槽宽为0.5m~1.0m,槽深为0.5m~1.0m。
优选地,所述分层填土的每层填土0.25m~0.3m。
优选地,所述分层填土前疏松上部土层3cm~5cm。
优选地,所述竹类植物带竹类植物的种植穴的穴距为3m,行距为5m。在崩岗底部至崩岗口下游谷坊或拦沙坝之间的区域平整土地和挖种植穴,可视谷坊或拦沙坝与崩岗之间区域面积的大小适当调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未经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6101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控制小型风压造浪系统
- 下一篇:一种软体排反滤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