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61014.4 | 申请日: | 2017-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843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2 |
发明(设计)人: | 卓慕宁;谢金波;李定强;袁再健;谢真越;廖义善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2B3/00 | 分类号: | E02B3/00;E02B3/10;A01G22/00;A01G1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任重 |
地址: | 51065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拦沙坝 竹类植物 本实用新型 结合槽 沟口 侵蚀 坝基 治理 科学设计 人工干预 水流方向 土壤条件 轴线中心 垂直的 此系统 固结力 轮廓线 种植带 根系 分层 沟坡 夯实 填土 淤积 开挖 生态 改良 蓄水 种植 | ||
1.一种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包括设置于崩岗沟口或下游的谷坊或拦沙坝,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谷坊或拦沙坝前的竹类植物带,所述竹类植物带沿与水流方向垂直的方向按行种植竹类植物;
所述谷坊或拦沙坝包括坊基或坝基轮廓线和结合槽,所述结合槽是沿谷坊或拦沙坝的轴线中心,从崩岗沟底至两侧沟坡经开挖后分层填土夯实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沙坝的坝高为4.5m,长102米,坝顶宽2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槽的槽宽为0.5m~1.0m,槽深为0.5m~1.0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层填土的每层填土 0.25m~0.3m。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拦沙系统的竹类植物带在靠近崩岗的地方种植麻竹和/或勒仔竹,冲积扇的淤积地种植绿竹、硬头黄和/或勒仔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竹类植物带的竹种植的行距为5m,株距为3m。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竹类植物带在靠近崩岗的地方种植麻竹和/或勒仔竹,冲积扇的淤积地种植绿竹、硬头黄和/或勒仔竹,在两排竹之间种植灌草。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灌草为荆棘和/或糖蜜草。
9.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层填土前疏松上部土层3cm~5cm。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拦沙系统的竹类植物带在靠近崩岗的地方种植麻竹和/或勒仔竹,冲积扇的淤积地种植绿竹、硬头黄和/或勒仔竹。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竹类植物带的竹种植的行距为5m,株距为3m。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拦沙系统的竹类植物带在靠近崩岗的地方种植麻竹和/或勒仔竹,冲积扇的淤积地种植绿竹、硬头黄和/或勒仔竹,在两排竹之间种植灌草。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灌草为荆棘和/或糖蜜草。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竹类植物带竹类植物的种植穴的穴距为3m,行距为5m。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其特征在于,竹类植物带在靠近崩岗的地方种植麻竹和/或勒仔竹,冲积扇的淤积地种植绿竹、硬头黄和/或勒仔竹。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竹类植物带的竹种植的行距为5m,株距为3m。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拦沙系统的竹类植物带在靠近崩岗的地方种植麻竹和/或勒仔竹,冲积扇的淤积地种植绿竹、硬头黄和/或勒仔竹,在两排竹之间种植灌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未经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61014.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控制小型风压造浪系统
- 下一篇:一种软体排反滤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