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绿地内循环净化及回用雨水构筑物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58882.7 | 申请日: | 2017-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601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30 |
发明(设计)人: | 杨延梅;刘亚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3F1/00 | 分类号: | E03F1/00;E03F5/04;E03F5/10;E03F3/02;C02F3/32;E03F5/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0074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绿地 循环 净化 雨水 构筑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绿地雨水循环净化及回用雨水构筑物,具体涉及一种采用生态、节能、环保的雨水净化及回用构筑物。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总量丰富、人均短缺的国家,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面临洪涝灾害加剧、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等问题。为解决城市水危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充分利用雨水资源。迫切需要研发一种能加大雨水峰蓄,降低雨水污染物浓度、循环利用雨水资源的新设施。
目前国内城市主要推行实施低影响开发(LID),即采用分散式小规模雨水处理设施以储蓄、渗透、过滤等方式控制和管理雨水。本专利基于低影响开发(LID)理念下,将生态滞留设施和渗滤设施组合对雨水进行生态内循环净化,是一种创造性的、生态的、经济环保的雨水净化及回用设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生态、节能和环保的雨水处理及回用构筑物,可以有效的减少雨洪流量、削减污染物浓度,能有效的管理雨水、节约水资源和改善生态水环境。是一种创造性、生态的、经济环保的雨水净化及回用构筑物。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该构筑物从左到右依次由溢流式雨水井(I)、净化池(II)和储蓄池(III)构成。其中溢流式雨水井(I)自上到下依次是雨水篦子、溢流式雨水口、市政排水连接管、井身和进水管;净化池(II)主要由生物滞留设施、渗滤设施及净化池池身三部分组成;净化池(II)自上到下依次是生物滞留设施和渗滤设施,两者之间设置隔板;其中生物滞留设施自上而下依次是布水系统b、覆盖层、植被层、填料层、砾石层a和集水管a,渗滤设施自上而下依次是布水系统a、粗砂层、细砂层、滤网、砾石层b和集水管b;储蓄池(III)主要由储蓄池盖板、池身、储蓄池底部、输水管、循环管、回用管等组成。溢流式雨水井(I)与净化池(II)之间用进水管连接,净化池(II)和储蓄池(III)合建,两者之间用进水管连接。降雨雨水由绿地流入到溢流式雨水井,溢流式雨水井中的雨水通过进水管流入布水系统,然后由布水系统均匀布水到渗滤设施表面,通过渗滤设施处理后的雨水进入储蓄池;当溢流式雨水井中雨水水深高于市政排水连接管管底标高时,高出的雨水由市政排水连接管排出。降雨雨水进入净化池上部的生态滞留设施,经过生物滞留设施净化进入储蓄池。其中净化池由生物滞留设施和渗滤设施两部分组成,生物滞留设施设置在净化池上部,渗滤设施设置在净化池下部,两者之间设置混凝土隔板。储蓄池中的雨水由水泵提升输送到输水管,经循环管转输,由布水系统均匀布水到生物滞留设施中,反复循环,提高雨水利用水质,最后由输水管和回用管输出回用。
上述生物滞留设施,大小由当地降雨量而定,按雨水流动方向自上而下依次是覆盖层、植被层、填料层、砾石层和集水管。
上述渗滤设施,大小由当地降雨量而定,按水流流动方向自上而下依次是粗砂层、细砂层、滤网、砾石层和集水管。
上述进水管,进水管管底标高高于溢流式雨水井底部标高,进水管管顶标高低于市政排水连接管管底标高。
上述布水系统a由布水干管、支管和布水孔三部分组成;布水干管右端端口与进水管连接,多段布水支管分别与布水干管相连通,且平行于覆盖层上部,布水支管上设有多个布水孔,布水孔交叉设置在布水支管两侧下方,与布水支管的重心线成60度。
上述的布水系统b由布水干管、支管和布水孔三部分组成;布水干管右端端口与循环管用直管接头连接,布水支管分别与布水干管相连通,且平行于粗砂层上部,布水支管上设有多个布水孔,布水孔交叉设置在布水支管两侧下方,与布水支管重心线成60度。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绿地内循环净化及回用雨水构筑物是一种能加大雨水峰蓄,降低雨水污染物,提高回用雨水水质及循环利用雨水资源的新设施。将生态滞留设施和渗滤设施上下组合,减少净化池占用面积;在循环管与输水管上各设置阀门,共用一台泵,减少设备数量,降低构筑物造价。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绿地内循环净化及回用雨水构筑物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渗滤设施中滤网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生物滞留设施布水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4为渗滤设施的布水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5为净化池II与储蓄池III合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交通大学,未经重庆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588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下水管垃圾粉碎装置
- 下一篇:排水管交叉处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