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用防撞梁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45742.6 | 申请日: | 2017-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599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2 |
发明(设计)人: | 牟海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新昌嘉安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18 | 分类号: | B60R19/1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盛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562 | 代理人: | 吴玉玲 |
地址: | 312500 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用防撞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汽车用防撞梁。
背景技术
汽车配件是构成汽车整体的各个单元及服务于汽车的一种产品,随着汽车配件加工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应用,国际汽车配件加工零部件行业近年来呈现出如下发展特征:汽车配件加工系统配套、模块化供应趋势方兴未艾,汽车配件加工采购全球化,汽车配件加工产业转移速度加快,汽车配件的种类繁多,现如今汽车的品牌越来越多,汽车的类型也越来越多,汽车可以分为乘用车与商用车两种,其中乘用车指的是车辆座位少于九坐(含驾驶员位),以载客为主要目的的车辆。具体来说,乘用车又分为基本乘用车即轿车,MPV车型,SUV车型以及其他车型比如皮卡等,商用车指车辆座位大于九座(含驾驶员位)或者以载货为主要目的的车辆,具体又分为:客车、载货车、半挂车、客车非完整车、载货非完整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汽车的消费也越来越多,汽车配件的这个市场变得也越来越大。近些年来汽车配件制造厂也在飞速的发展。
汽车配件中也包括汽车车门防撞梁,汽车车门防撞梁是汽车上必不可少的一个配件,防撞梁可以增加汽车行驶时的安全性,现有的汽车用防撞梁大体就是由一根金属管制成,所以减震效果较差,防撞效果也随之降低,给使用者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降低了现有防撞梁的实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用防撞梁,具备减震效果好的优点,解决了汽车用防撞梁减震效果较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用防撞梁,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杆,两个固定杆相对一侧的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的表面套设有拉簧、滑套和第一弹簧,所述拉簧和滑套的数量均为两个,所述滑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顶部活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第一支架的一端活动连接有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防护板,所述防护板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底部与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壳体两侧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顶部开设有安装孔。
优选的,所述滑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底部与壳体内腔的底部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防护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减震垫,所述壳体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减震垫。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架的顶部通过第一轴销与连接杆活动连接,所述连接杆远离第一支架的一端通过第二轴销与第二支架活动连接。
优选的,两个滑套位于两个拉簧之间,所述第一弹簧位于两个滑套之间,所述拉簧的两侧与滑套和固定杆的连接处均通过固定件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壳体、固定杆、拉簧、滑杆、第一弹簧、第二减震垫、防护板、第一减震垫、连接杆、第二支架、滑套、第一支架和第二弹簧的配合使用,解决了汽车用防撞梁减震效果较差的问题,该汽车用防撞梁,具备减震效果好的优点,方便了使用者的使用,提高了现有汽车防撞梁的实用性,值得推广。
2、本实用新型通过安装板和安装孔的配合使用,方便壳体与汽车进行安装,通过设置滑块,起到支撑滑套的作用,当滑杆遭受较大的冲击力时,避免滑杆变形,通过设置第一减震垫和第二减震垫,均起到减震的作用,通过设置第一轴销,方便第一支架与连接杆进行连接,通过设置第二轴销,方便第二支架与连接杆进行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A-A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壳体、2固定杆、3拉簧、4滑杆、5第一弹簧、6安装板、7安装孔、8第二减震垫、9防护板、10第一减震垫、11连接杆、12第二支架、13滑套、14第一支架、15滑块、16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新昌嘉安科技咨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新昌嘉安科技咨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4574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