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河流底泥修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35306.0 | 申请日: | 2017-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621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2 |
发明(设计)人: | 傅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清川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00 | 分类号: | C02F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100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河流 修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净化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河流底泥修复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和化工产业的发展,近二十几年来河道、湖泊等水体的污染严重,尤其是河道底泥,底泥中含有大量的污染性物质,特别是持久性的难分解有机物、严重超标的重金属离子。这些有害物质经过食物链的累积和扩大效应,将会影响人类的健康,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此外,水体富营养化的解决关键也仍与底泥密切相关。
现有技术中也出现了大量用于处理去除河流底泥污染物的底泥修复剂,例如申请公布号为CN103464102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去除河流底泥污染物的多孔复合吸附剂,主要通过零价铁基核材料、粘合材料和吸附材料制成。授权公告号为CN104445847B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底泥修复剂,包括生态吸附剂、底泥增氧剂、微生物促生剂以及复合生物剂。还有一种新型的底泥修复剂,包括炭黑、复合酶有益菌试剂,通过将炭黑平铺在河流底泥上,对污染物进行吸附,实现河流底泥镇定的效果,并且通过吸附在炭黑中的复合酶有益菌试剂对有机物质进行降解。
不同的底泥修复剂的使用方式均有所不同,有的是直接通入河流底泥中,有的是平铺在河流底泥上端面,但是现有技术中的使用底泥修复剂的设备的使用方式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各种底泥修复剂的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河流底泥净化装置,所述河流底泥净化装置能够配合多种底泥修复剂进行使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河流底泥修复装置,包括固定柱,所述固定柱沿固定柱的长度方向设置有上端开口的加料腔,所述固定柱的下端侧壁设置有固定底板,所述固定柱在固定底板下端的侧壁设置有与加料腔相通的第一出料口以及控制第一出料口开闭的第一挡件,所述固定柱在固定底板上端的侧壁设置有与加料腔相通第二出料口以及将控制第二出料口开闭的第二挡件,所述河流底泥修复装置还包括一水泵,所述水泵包括与加料腔相通的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与固定柱的上端可拆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泥修复剂能够通过第一出料口进入底泥中,对底泥直接进行修复。底泥修复剂还能够通过第二出料口平铺在底泥的上端面,对底泥进行镇定和修复。同时,能够通过第一挡件控制第一出料口的开闭,通过第二挡件控制第二出料口的开闭。同时,固定底板的设置使固定柱更容易固定在底泥的上端面,对固定柱进行限位。在使用过程中,先将底泥修复剂加入加料腔中,之后将水泵的出水管与固定柱的上端相连,开启水泵,水泵中的水将底泥修复剂从第一出料口或者第二出料口中压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出料口包括周向均匀布置于固定柱侧壁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出料口包括周向均匀布置于固定柱侧壁的第二通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出料口和第二出料口的结构设置使从固定柱中排出的底泥修复剂能够与更多的河流底泥进行接触,提升底泥修复剂的修复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柱在第一出料口的下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一挡件包括与外螺纹配合的固定部以及设置于固定部上端且能够将第一出料口盖合的密封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挡件和固定柱之间的连接强度较高,降低了第一挡件插入底泥中时第一挡件与固定柱发生相对滑移的概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挡件的密封部的高度大于第一出料口至固定底板的距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挡件将第一出料口密封时,第一挡件的密封部的上端边沿与固定底板的下端面相抵,提升了第一挡件和固定柱之间的连接强度,第一挡件在河流底泥净化装置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偏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挡件为套设于固定柱外侧边且与固定柱过盈配合的的橡胶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挡件为橡胶套的设置,对第二出料口的开闭控制较为简单,操作方便,只需要在固定柱上移动橡胶套即可,而且橡胶套的密封效果较为理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柱在第二出料口处设置有供第二挡件安装的环槽,所述环槽上边沿至第二出料口的距离大于第二挡件的高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环槽的设置是第二挡件在环槽中进行滑移,避免第二挡件的滑移距离过大,导致第二挡件进行复位时过于麻烦。同时也避免了橡胶套从固定柱上脱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柱底部具有倒圆锥状的固定端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端头的结构设置能够是固定柱更加容易插入底泥中,方便固定柱的固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清川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清川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3530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