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空气悬架高度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14800.9 | 申请日: | 2017-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564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9 |
发明(设计)人: | 张玉鹏;王恒凯;柳超;龚礼洲;付盈;吴晓涛;齐艳民;崔守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17/052 | 分类号: | B60G17/052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22201 | 代理人: | 张岩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空气 悬架 高度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悬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空气悬架高度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空气悬架是汽车悬架的一种形式,可以有效降低车身及车轮的振动,使车上乘员获得良好的乘坐舒适性,尤其在倡导公交出行的背景下,舒适、安全的车辆能有效提高公众公交出行的积极性。随着国民经济和城市道路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空气悬架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应用比率也越来越高。
对目前12米以下的城市客车空气悬架而言,为了保证三点确定一个平面,绝大部分采用三个高度阀的控制方式:即在前悬架左侧或右侧布置一个高度阀,在后悬架左侧和右侧各布置一个高度阀。这种方式由于前悬架仅有一个高度阀,因此前悬架的侧倾角刚度为零,有可能导致整车侧倾角刚度不足,特别是对于双层客车等质心较高的车辆而言,整车的侧倾角刚度会更低。而侧倾角刚度不足会导致车辆转弯时侧倾角过大,容易引起车内乘客摔伤。
若采用四高度阀控制方式,即前后悬架均采用两个高度阀,可以充分利用前后悬架的角刚度,有效提高整车侧倾刚度,增加行驶安全性。但是,使用四高度阀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会降低在坏路行驶的车辆悬架的寿命,二是会导致在不平路面停放车辆气囊完全泄气,因此应用极少。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汽车空气悬架高度控制系统,其成本较低,安装使用方便,可以实现三高度阀控制和四高度阀控制的自由切换。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汽车空气悬架高度控制系统,包括贮气筒1、左前气囊2、右前气囊3、两个右后气囊4、两个左后气囊5、高度阀Ⅰ6、高度阀Ⅱ7、高度阀Ⅲ8、高度阀Ⅳ9、后置阀10、前置阀11和控制开关12;
所述贮气筒1分别通过管路与左前气囊2、右前气囊3、两个右后气囊4和两个左后气囊5连接;所述高度阀Ⅱ7安装在贮气筒1到右前气囊3之间连通的管路上,且高度阀Ⅱ7设置在前置阀11的出气口和后置阀10的进气口之间,前置阀11的进气口与贮气筒1连接、后置阀10的出气口与右前气囊3连接;所述高度阀Ⅰ6安装在贮气筒1到左前气囊2之间连通的管路上,且高度阀Ⅰ6的出气口与后置阀10进气口管路相连;所述高度阀Ⅲ8和高度阀Ⅳ9的进气口分别与贮气筒1相连,高度阀Ⅲ8和高度阀Ⅳ9的出气口分别与两个右后气囊4及两个左后气囊5相连;所述控制开关12通过馈线与前置阀11和后置阀10连接,控制前置阀11和后置阀10的通断。
所述前置阀11为常闭式二位二通电磁气阀。
所述后置阀10为二位三通电磁气阀。
所述控制开关12设置在驾驶室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在一侧前悬架的气囊和贮气筒之间安装了前置阀和后置阀,前置阀可以切断或连通贮气筒对该侧高度阀的供气;后置阀有两个进气口,可以选择由左侧或右侧高度阀给气囊供气或排气;结合前置阀和后置阀的控制,就能实现三高度阀控制和四高度阀控制之间的自由切换。同时,在三高度阀控制时,完全切断第四高度阀气路,避免贮气筒空气损失。在平整路面行驶时,采用四高度阀控制方式,可以有效提升车辆抗侧倾能力,提高行驶安全性。在停车熄火及坏路(凹凸不平的路面)行驶时,采用三高度阀控制方式,可以增加悬架系统寿命,避免停车气囊泄气等问题,兼顾了三高度阀控制和四高度阀控制的优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汽车空气悬架高度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三高度阀控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四高度阀控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贮气筒 2.左前气囊 3.右前气囊 4.右后气囊 5.左后气囊 6.高度阀Ⅰ 7.高度阀Ⅱ 8.高度阀Ⅲ 9.高度阀Ⅳ 10.后置阀 11.前置阀 12.控制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空气悬架车型整车高度控制系统,包括一个贮气筒1、一个左前气囊2、一个右前气囊3、两个右后气囊4、两个左后气囊5、高度阀Ⅰ6、高度阀Ⅱ7、高度阀Ⅲ8、高度阀Ⅳ9、一个后置阀10、一个前置阀11和一个控制开关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1480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悬挂支柱安装座
- 下一篇:一种实现主动平衡的互联悬架三轮打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