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刹车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89913.8 | 申请日: | 2017-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973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6 |
发明(设计)人: | 杨春生;马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7/12 | 分类号: | B60T7/12;G01M17/007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10260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刹车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试验用刹车结构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刹车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底部托底碰撞试验是让车辆在特制的轨道上,以一定的速度去碰撞一固定在地面上的金属刀具。此类试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碰撞过程中有可能会翻车。尤其是电动汽车因动力电池安装在汽车底部,碰撞可能会引起电池起火。所以试验过程中一般车内无人,试验是靠外部动力牵引完成,但此时需要专业的试验场地。为了让试验条件与车辆正常使用状态更接近,有的试验需要使用原车动力自行行驶,并要求试验车在碰撞之后在指定位置将车制动。这就要求车辆的所有动作都需要自动或遥控完成。原有的办法是采用自动驾驶机械人,但是这种机械人通常价格昂贵,而且此类试验过程中还有可能对机械人造成损坏。综上可以看出,现有汽车底部托底碰撞试验中,难以控制试验车碰撞后在指定地点刹车,且费用昂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刹车结构,用以解决现有汽车底部托底碰撞试验中,难以控制试验车碰撞后在指定地点刹车,且费用昂贵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刹车结构,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包括水平板和与所述水平板连接的竖直板,所述水平板远离所述竖直板一端的相对两侧设置有两个立板,两个所述立板平行设置,且每个所述立板上设置有多个调节孔,所述竖直板上设置有电磁铁;
摆臂,所述摆臂的第一端通过转轴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且所述摆臂上设置有多个调节孔,所述摆臂上的调节孔与所述立板上的调节孔通过弹性元件连接,且所述弹性元件处于拉伸状态;
顶杆,所述顶杆分别与所述摆臂的第二端和刹车踏板连接,且相对于所述水平板呈一倾斜角度;
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设置于所述底座上,且与所述摆臂相抵接;
其中,当所述电磁铁处于通电状态时,所述电磁铁产生电磁力,在所述电磁力的作用下所述摆臂与所述竖直板贴合,当所述电磁铁处于断电状态时,所述摆臂在所述弹性元件的弹性拉力的作用下,绕所述转轴转动,并带动所述顶杆对所述刹车踏板产生压力。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刹车结构,当电磁铁处于断电状态时,摆臂在所述弹性元件的弹性拉力的作用下,绕所述转轴转动,并带动顶杆对刹车踏板产生压力,从而使得试验车能够在指定位置刹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采用弹性元件的拉力驱动,电磁铁断电触发,能够有效地保证试验车在指定位置启动刹车,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刹车结构成本较低、结构简单,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其中,所述水平板与所述竖直板连接的位置设置有所述转轴。
其中,所述摆臂与所述电动推杆的推杆相抵接。
其中,所述摆臂包括:
平行设置的两个侧板,每个所述侧板上设置有多个所述调节孔;
连接两个所述侧板的连接管。
其中,所述顶杆与所述刹车踏板连接的一端设置有调节螺栓。
其中,所述电磁铁的电源线的两端通过一插接件连接。
其中,所述插接件位于汽车的前保险杠的下方。
其中,所述顶杆与所述摆臂的第二端铰接。
其中,所述水平板与所述竖直板垂直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刹车结构,当电磁铁处于断电状态时,摆臂在所述弹性元件的弹性拉力的作用下,绕所述转轴转动,并带动顶杆对刹车踏板产生压力,从而使得试验车能够在指定位置刹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采用弹性元件的拉力驱动,电磁铁断电触发,能够有效地保证试验车在指定位置启动刹车,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刹车结构成本较低、结构简单,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刹车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刹车结构中电源线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水平板,12-竖直板,13-立板,14-调节孔,15-电源线,16-插接件,17-弹性元件,21-侧板,22-连接管,3-顶杆,4-刹车踏板,5-电动推杆,6-调节螺栓,7-拨叉,8-电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8991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