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内河水域垃圾回收溢油导控变体船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82971.8 | 申请日: | 2017-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569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9 |
发明(设计)人: | 吴博;陈铭章;马伟皓;文元桥;任士瑞;周轼坤;张运正;张轩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B35/32 | 分类号: | B63B35/32;B63B1/1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2104 | 代理人: | 潘杰,胡艺 |
地址: | 430070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河 水域 垃圾 回收 溢油 变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河水上交通运输领域,具体设计一种保护内河水域的环境质量的新型垃圾回收溢油导控变体船。
背景技术
我国内河水系发达,近年来,航运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已达到12.63万公里,完成货运量32.39亿吨,较2013年的通航里程12.42万公里和货运量18.86亿吨都有大幅增加。但随着运输货物的增多,船舶流量的不断增加,发生内河船舶污染事故的风险也大大提升。一旦发生船舶垃圾污染、溢油事故,将会严重影响附近水域的通航安全问题和库区船闸的有效使用,同时也将对居民取水安全、水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社会生活安全影响。
目前内河垃圾主要采用人工摆渡或简易垃圾回收船进行回收处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打捞船效率低、成本高,需要多人协同作业等问题,伴有一定的危险性,且不易清理内河水域普遍存在的较大树枝、塑料物、水葫芦等垃圾;另一方面,内河水域浮油的回收。在控油回收过程中,为了起到环保安全等效果,多采用围油栏等工具进行物理方法回收,但是由于内河水域流速大,围油栏围油效果远低于在海洋开阔水域流速较小区域围油回收作业效果。因此,研究更加有效地回收内河水域垃圾和溢油的方式有利于保护内河水域环境,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河水域垃圾回收溢油导控变体船,能够有效回收内河水域垃圾,并进行溢油导控,以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内河水域垃圾回收溢油导控变体船:包括数个顺次连接的船体,船体包括设置在甲板上的舱室、驾驶室,甲板下方设有沿船体中心线对称设置的片体,包括设置在船体前部的前片体和设置在船体后部的后片体;前片体的前端与后片体的后端设有相互配合的船体连接装置;甲板下方设有垃圾回收仓,垃圾回收仓的高度小于片体的高度,垃圾回收仓上设有回收口,回收口连接有垃圾回收装置。
较佳地,垃圾回收装置包括打捞平台,打捞平台通过第三轴承连接粉碎去水器的输入端口,粉碎去水器的输出端口通过第二轴承连接传送平台的输入端口,传送平台的输出端口连接回收口。
较佳地,第三轴承还连接有切割工具,切割工具与打捞平台的形状相匹配。
较佳地,垃圾回收装置通过转动连接装置连接于回收口。
较佳地,船体连接装置包括连接带,连接带设置于前片体,前片体的前端设有供连接带伸出的伸出口,后片体的后端设有供连接带插入的插入槽,插入槽内设有固定装置。
较佳地,连接带包括设置于前片体内部的液压推动杆,液压推动杆连接可伸缩连接带的一端,可伸缩连接带的另一端设有用于插入插入槽的连接环。
较佳地,可伸缩连接带包括中心主钢索和围绕中心组钢索设置的分钢索,沿中心主钢索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数个滑槽环,各个滑槽环围绕中心主钢索设置,各个滑槽中设有与分钢索数量相同的滑块,每个滑块通过一个连接件连接一个分钢索。
较佳地,可伸缩连接带还包括软连接套,中心主钢索和分钢索均设置在软连接套内部,软连接套的两端设有封闭钢板,中心主钢索和分钢索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端的封闭钢板。
较佳地,船体的两侧还设有吸油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船体采用双片体结构,提高了船舶的稳定性和耐波性,增大了甲板面积,360度可旋回推进,并可调节高度的螺旋桨,可以提高船舶的灵活性以及增大其航行速度,能够满足多种复杂水域条件下的作业。利用可切割和粉碎去水的垃圾回收装置减少了垃圾体积和回收仓的自由液面,提高了船舶的稳性和装载量,利用“软连接装置”进行变体组合进行溢油导控的方式提高了溢油导控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主甲板布置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舱室布置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连接带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连接带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连接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垃圾回收装置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吊舱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8297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小型水藻清理机器人
- 下一篇:一种漂浮式水面光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