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变换线路的缆车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73701.3 | 申请日: | 2017-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342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2 |
发明(设计)人: | 于世军;徐震;赵方粒;罗洪林;刘乔木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B61B7/00 | 分类号: | B61B7/00;B61B12/00 |
代理公司: | 南京中新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2226 | 代理人: | 孙鸥,朱杰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换 线路 缆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缆车,特别涉及一种可变换线路的缆车。
背景技术
在本实用新型发明之前,目前缆车的运行模式是在两定点之间架设固定线路,缆车在两点之间来回运行。由于缆车只能在两点之间定向运行,使乘客的出行不便,不能自由选择目的地;同时,长距离的定向运行途中没有设置车站,使得缆车的运载效率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克服上述缺陷,研制一种可变换线路的缆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一种可变换线路的缆车,其主要技术特征在于由上部的转动翼结构及其下部的可滑动轿厢结构构成;所述转动翼结构由两片对称的单片转动翼,通过驱动转轴连接,单片转动翼由上到下依次由抱索器、挂索器、升降杆、液压装置、三角桁架、水平桁架梁、轿厢滑轨组成;所述轿厢滑轨固定于水平桁架梁的下方,三角桁架固定于水平桁架梁的上方,升降杆固定于三角桁架的垂线位置,升降杆上部延伸出三角桁架,并通过液压装置实现升降,升降杆上部顶端呈勾状,并锚固有挂索器;在挂索器的水平外侧锚固有抱索器;所述可滑动轿厢结构由驱动滚轮、轿厢吊杆、轿厢组成,可滑动轿厢结构在转动翼结构的下方,通过轿厢上的驱动滚轮骑跨在转动翼结构的轿厢滑轨上,并可沿滑轨滑动。
在正线运行状态下,转动翼结构的两片翼呈叠合状态,抱索器和挂索器共同作用在缆道A上,缆车沿缆道A运行。
当缆车进入平行缆索段时,缆车的转动翼结构中的其中一个翼W1的升降杆向上升起,抱索器、挂索器脱索,驱动转轴驱动W1翼绕转轴转动展开,将该翼向另一条缆索B的方向展开;当转动翼结构全部展开,抱索器、挂索器位于缆索B上方时,升降杆落下,抱索器和挂索器实现抱索和挂索;可滑动轿厢沿轿厢滑轨向缆索B方向、翼W1下方位置滑动;当轿厢滑动到W1翼下方中央位置,位于缆索A位置的旋转翼W2脱索,驱动转轴转动,带动翼W2向缆索B方向旋转,并与翼W1叠合,并抱索、挂索到缆索B,实现整个的变线过程。
所述抱索器与挂索器的相对位置,由缆车轨道中动力索与挂索的相对位置来确定。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效果在于可实现缆车在运行过程中从一条缆索变换至另一条缆索,进而实现运行线路和运行方向的改变,从而改善缆车作为公共交通工具的应用性能,提高运载的灵活性。在缆车可以变换线路的基础上,中途增设车站,实现上下客功能,提升缆车的运载效率。对节省城市用地,减少城市温室气体排放以及为乘客提供出行新选择具有积极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总体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旋转翼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单线运行时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变换线路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轿厢移动始末位置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停靠车站的线路布局示意图。
图7——本实用新型组网运行线路布局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表示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
抱索器1、挂索器2、升降杆3、液压装置4、三角桁架5、水平桁架梁6、轿厢滑轨7、驱动转轴8、驱动滚轮9、轿厢吊杆10、轿厢11。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路是:
利用对称转置原理,设计了可滑动轿厢及其上部的转动翼结构。转动翼结构由两片对称的转动翼,通过驱动转轴连接,控制两翼呈叠合或者展开状态。缆车在正线缆索A上正常运行时,转动翼结构呈叠合状态;当需要跨线时,转动翼结构展开,挂索器、抱索器作用到平行缆索B上,可滑动轿厢滑动到缆索B下方位置,起始侧的抱索器、挂索器脱开缆索A,转动翼结构叠合到缆索B侧,实现缆车的变换线路过程。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5所示:
本实用新型包括转动翼结构、可滑动轿厢结构。
所述转动翼结构由两片对称的单片转动翼W1、W2,通过驱动转轴8连接,单片转动翼由上到下依次由抱索器1、挂索器2、升降杆3、液压装置4、三角桁架5、水平桁架梁6、轿厢滑轨7组成。轿厢滑轨7固定于水平桁架梁6的下方,三角桁架5固定于水平桁架梁6的上方,升降杆3固定于三角桁架5的垂线位置,升降杆3上部延伸出三角桁架5,并通过液压装置4实现升降。升降杆3上部顶端呈勾状,并锚固有挂索器2;在挂索器2的水平外侧锚固有抱索器1,抱索器1与挂索器2的相对位置,需要根据缆车轨道中动力索与挂索的相对位置来确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7370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车队驾驶员驾驶行为安全性管理评价装置
- 下一篇:起重遥控器(YU‑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