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速动车组动力转向架构架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45897.5 | 申请日: | 2017-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567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9 |
发明(设计)人: | 陈喜红;陶功安;李冠军;沈龙江;张青松;李云召;丁长权;陈晓峰;秦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F5/52 | 分类号: | B61F5/52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43113 | 代理人: | 卢宏 |
地址: | 412001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速 车组 动力 转向架 构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车组转向架,具体涉及一种高速动车组动力转向架构架。
背景技术
转向架构架的主要功能在于承载动车组车辆车体的同时提供安装悬挂系统、驱动单元等转向架部件的安装结构。由于其承受的载荷大,安装的部件结构复杂,其设计难度比较大。此外,转向架构架结构设计在提供各个转向架部件的安装结构的同时,必须保证其结构强度足够,其重量相对较轻,其焊接工艺易实现。
现有动车组转向架构架的设计创新多着重于提供转向架部件的安装结构,鲜有涉及到构架的焊接工艺、轻量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焊接结构更为优化,且更轻量化的高速动车组动力转向架构架。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速动车组动力转向架构架,包括两根侧梁,两侧梁的内侧分别垂直设置两横向管,两横向管上设置平行于侧梁的纵向梁,两侧梁上设有抗侧滚减振器座、抗蛇行减振器座、制动器座、箱型梁,两横向管的外端设有抗侧滚座,两纵向梁上设有齿轮箱吊挂座、齿轮箱防脱落座、电机吊挂座,两侧梁的横向管之间通过横向管对接焊缝组焊连接,且两侧梁关于构架中心对称;每一纵向梁包括两块折弯板,两块折弯板通过一条纵向梁对接焊缝焊接后跨坐在横向管上;齿轮箱吊挂座与齿轮箱防脱落座均为锻造件,齿轮箱吊挂座通过对接焊缝与两折弯板焊接,齿轮箱防脱落座通过螺栓连接在齿轮箱吊挂座上;电机吊挂座包括箱形钢管,且箱型钢管中镶嵌块,电机吊挂座通过抱在横向管上的支撑筋和两折弯板托住箱型钢管而实现与纵向梁的连接固定。
所述制动器座为一个铸造件,且制动器座的一端集成抗侧滚减振器安装座,另一端安装制动器,抗侧滚减振器安装座和制动器之间的制动器座上设计有与侧梁内立板、外立板对接的筋板,筋板与侧梁内立板、外立板之间形成对接焊缝。
所述抗蛇行减振器座包括连接于侧梁外立板的无缝钢管,无缝钢管与侧梁外立板之间设置加强筋,无缝钢管的末端设置由一个锻件形成的减振器座体,且加强筋、无缝钢管及锻件的横截面直径顺序减小。
本实用新型转向架构架的设计放弃现有转向架构架通过两个侧梁和两个一体横梁组焊而成的焊接方法,将转向架构架设计成两个关于构架中心对称的两个侧梁,再通过将这两个侧梁的横向管组焊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构架。这种横向管组焊方式能够一方面保证横向管与侧梁的箱型梁的焊接精度,另一方面能够降低合梁焊接时因热输入引起的构架变形。
另外,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纵向梁设计由两成折弯件对接焊接成型,将一个箱型梁的焊缝由四条角焊缝转化成两条对接焊缝,而对接焊缝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材料的结构强度。将电机吊挂座设计成箱形钢管,将制动器座等设计成铸造件,将齿轮箱吊挂座设计成锻造件,可以将焊接结构设计成对接焊缝,从而优化结构强度,减少焊缝同时更加充分地利用材料的强度,减轻构架重量。铸造件、锻造件的设计结构多采取与主体结构进行对接焊接设计,有效利用了材料的结构强度。
同时,抗侧滚座的安装直接利用横向管的结构,安装在横向管中,不再另设焊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基于以上思路进行焊接结构设计有效降低了转向架构架焊接工艺复杂性、减轻了构架的重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轴测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纵向梁的轴测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制动器座的轴测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抗蛇行减振器座的轴测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高速动车组动力转向架构架一实施例包括两根侧梁1,两侧梁1的内侧分别垂直设置两横向管3,两横向管3上设置平行于侧梁1的纵向梁2,两侧梁1的横向管3之间通过横向管对接焊缝31组焊连接,且两侧梁关于构架中心对称。两侧梁1上设有抗侧滚减振器座11、抗蛇行减振器座12、制动器座13、箱型梁16。这种横向管组焊方式能够一方面保证横向管3与侧梁1的箱型梁16的焊接精度,另一方面能够降低合梁焊接时因热输入引起的构架变形。两横向管3的两端设有抗侧滚座3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未经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4589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