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卸力减震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自行车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02021.2 | 申请日: | 2017-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194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8 |
发明(设计)人: | 刘旭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旭光 |
主分类号: | B62K3/02 | 分类号: | B62K3/02;B62K2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340 | 代理人: | 陈新胜 |
地址: | 100088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卸力 减震 车架 具有 自行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车架以及具有该车架结构的自行车,尤其涉及一种减振式自行车车架,属于自行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污染以及能源的持续枯竭,使得很多国家正大力在城区推行人力自行车的发展,譬如在城市城区核心位置以及郊区和个别景点区域部署自行车安置点,可大幅度减轻城市因机动车的过多而导致的环境污染,并且可减轻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各国对自行车作为主要交通方式的推行力度越来越大,因此,自行车的设计如何因时代而进步,如何更加适合现代生活尤为重要。目前,自行车已经成为我国数量最大的代步工具,自行车作为环保的交通工具用来代步、出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设计一些适合不同人群使用的自行车,来满足人们的需求。然而,对于目前社会上现有的自行车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满足现在人们生活的需求:一是在前后轮上并没有安装减震装置,在有些地方例如较为颠簸的路面时,骑乘自行车会感觉很不舒适,而且颠簸也会缩短自行车使用寿命;二是现有的减震自行车收效不佳;三是现有的自行车对于身高适应很差,身高较高或较矮骑行中都不舒服。现有的自行车减震车架,主要分两类,一种是减震器竖直固定在车座和中管之间,倔强系数大行程小,人们坐在上面感觉减震效果不明显;另一种减震器固定于中管和后轮之间,后轮的减震行程长,减震效果不错,但是又出现了骑车卸力的问题,即减震的同时由于蹬踩卸力严重致使骑行效率大打折扣,无法满足人们骑行既舒适又省力的市场需求。为此,提供一种既能满足省力要求又能达到较好减震效果的自行车结构非常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增强减震效果减小卸力的自行车减振车架。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用于自行车的无卸力减震车架,包括前后减振器,构成自行车车架中部三角梁的横梁、三角架前柱和三角架后柱,自行车中轴,以及连接中轴与后轮的中轴后轮连接杆,其中,前减震器用于设置在自行车前插中间,通过拉伸吸收前轮的震动,后减震器用于设置在车座与后轮之间的连接杆上用以吸收后轮传递上来的震动,横梁、三角架前柱和三角架后柱组成三角梁,支撑整个自行车车架,自行车中轴与中轴后轮连接杆为可旋转连接或者中间一点可在车架平面内旋转。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三角梁后柱的长度是不变的,其与中轴——后轮连接杆之间的夹角为α小于等于60°,使得脚踩方向的是斜向前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无卸力减振车架车座与脚蹬之间连线与竖直重力之间夹角为β=30°~90°(在中轴——后轮连接杆水平放置条件下与前述α互余)。
具有上述无卸力减震车架的自行车,包括自行车车座、前轮和后轮,以及无卸力减震车架,其中自行车车座设置在三角架后柱顶端上,前轮通过前减震器与自行车前插连接,后轮通过中轴后轮连接杆将中轴与后轮中心轴进行连接。
其中,上述后轮上可设置有变速装置及紧链器。
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在骑行过程中,脚向下用力踩的时候,普通减振车架因为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减震弹簧吸收很多能量,造成使用者多费很多力。而本车架通过调整车座、脚蹬两点与重力之间的夹角,并且固定车座与脚蹬之间的距离,减小减震器对能量的吸收。
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由于减低三脚架后柱与中轴——后轮连接杆之间的夹角,使得车座与中轴脚蹬之间的距离对自行车高度影响变小,可以在不增加自行车高度的同时增长脚蹬与车座之间的距离。既可以在骑行过程中腿可以舒展开,而不增加上下车的难度。这样可以适应当今青少年身高普遍提高的现实。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无卸力减震车架的自行车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无卸力减震车架的自行车三角架及车轮连接结构放大图。
图中1为前减震器;2为横梁;3为后减震器;4为三角梁后柱;5为中轴;6为三角梁前柱;7为中轴后轮连接杆;8紧链器;9中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这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不旨在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进行任何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旭光,未经刘旭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0202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骑行与跑步运动套组
- 下一篇:一种可折叠货运电动三轮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