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胎压传感装置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11928.8 | 申请日: | 2017-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001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9 |
发明(设计)人: | 李安培 | 申请(专利权)人: | 铁将军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C23/04 | 分类号: | B60C2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立方律师事务所11330 | 代理人: | 刘延喜,王增鑫 |
地址: | 528425 广东省中***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感 装置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领域,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胎压传感装置以及运用了该胎压传感装置的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无论是私家车、客车或货车的数量都极大地增加,而为了保证汽车的安全行驶,车主或汽车厂商都采取在汽车轮胎内部安装汽车轮胎胎压监测系统,以实时监测汽车轮胎的气压和温度等参数。通常而言,其实现方式是在每个轮胎内安装胎压传感器,该胎压传感器包括压力传感元件和电池等。无论汽车是处于行驶状态还是静止状态,该胎压传感器都可实时自动检测其所在的轮胎内的压力和温度等数据,并在轮胎压力和温度等发生异常时及时报警,从而可避免因轮胎故障而引发交通事故,保证了行车安全。
现有技术中,胎压传感器通常与气门嘴配合使用,即在胎压传感器与气门嘴上分别开设相应的连接孔,然后用螺钉依次穿过各连接孔从而将二者连接并固定。在此基础上,将胎压传感器与气门嘴配合使用时存在隐患,即在安装的过程中需要调整气门嘴与轮胎的相对位置,而在旋转气门嘴时,可能会导致胎压传感器上与气门嘴连接的部分因受力过大而损坏,使得胎压传感器与气门嘴分离,不利于胎压传感器的安装。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胎压传感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胎压传感装置,该胎压传感装置上的限位件能够与汽车轮胎内的轮毂贴合,使得该胎压传感装置的胎压传感组件能够承受气门嘴组件对其施加的较大作用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胎压传感装置,其包括胎压传感组件和气门嘴组件,所述气门嘴组件与所述胎压传感组件枢接,所述胎压传感组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用于与所述气门嘴组件实施枢接的连接件及至少一个能够与轮毂相抵而限制所述胎压传感组件的横向偏转的限位件;所述连接件固设于所述壳体的前面板上,所述限位件固设于所述壳体上沿所述气门嘴组件安装拧紧时的施力方向的一侧的侧面板上、设于所述壳体的前面板上且处于所述连接件上沿所述气门嘴组件安装拧紧时的施力方向的一侧或/和设于所述沿所述气门嘴组件安装拧紧时的施力方向一侧的前面板和侧面板的接合处。
优选地,所述限位件的底面为弧形面。
较佳地,所述前面板上沿与所述气门嘴组件安装拧紧时的施力方向相反的一侧亦设有连接件,两连接件之间形成枢接槽。
进一步地,所述各连接件上皆开设有连接孔,所述气门嘴组件上靠近所述壳体的一端开设有与所述连接孔相匹配的轴孔。
更进一步地,所述限位件沿所述连接件向远离所述前面板的一端延伸,并且所述限位件上与所述前面板距离最远的端点和所述前面板所在平面的间距大于或等于所述连接孔的中轴线和所述前面板的间距。
较佳地,位于所述前面板上沿与所述气门嘴组件安装拧紧时的施力方向相反的一侧的连接件上亦设有限位件,该限位件设于与所述枢接槽相对的一侧。
更进一步地,远离所述限位件的连接件的外侧环绕所述连接孔设有固定环。
进一步地,所述两连接件中至少一个为金属连接件。
可选地,所述气门嘴组件上靠近所述壳体的一端开设有与所述连接件相匹配的连接槽。
具体地,所述胎压传感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内的PCB组件以及为所述PCB组件供电的电池,所述PCB组件包括电路板和传感器,所述传感器设于所述电路板上靠近所述进气孔的一面,所述传感器与所述进气孔之间设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开设有与所述进气孔连通的通道。
对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运用了上述任意一种方案所述的胎压传感装置,所述胎压传感装置中的胎压传感组件设于所述汽车的各轮胎内部。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胎压传感装置中,所述限位件能够与轮毂贴合,从而对所述胎压传感组件起支撑作用,分解所述气门嘴组件拧紧时对所述连接件施加的作用力,使所述连接件承受较小的作用力,因此可避免所述连接件因所述气门嘴组件拧紧时对其施加较大作用力而损坏,从而增强了所述胎压传感装置的稳固性,延长其使用寿命。
所述限位件的底面设计成弧形面,以使所述限位件能够与轮毂紧密贴合,从而使得轮毂承受所述气门嘴组件施加于与所述限位件连接的连接件的作用力,进一步防止了所述连接部因受力过大而损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铁将军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铁将军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1192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