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检测指定温度的发动机机油粘度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05769.0 | 申请日: | 2017-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961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1 |
发明(设计)人: | 苏晓晴;李巍华;何晓妍;冼君琳;朱传庆;孙杰棋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1/06 | 分类号: | G01N11/06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102 | 代理人: | 何淑珍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指定 温度 发动机 机油 粘度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检测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可检测指定温度的发动机机油粘度的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机油是一种用于润滑不同类型的发动机的液态油。具体地讲,内燃机利用机油在机械部件之间进行润滑。同时机油也有冷却发动机的作用,能够散发机械部件之间因摩擦产生的部分热量。汽车的机油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混入杂质以及自身理化性质的变化,其粘度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润滑能力,造成汽车零部件之间润滑不足,磨损加剧。因此,在使用机油产品的过程中,对机油进行粘度检测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机油粘度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在线检测和离线检测。在线检测是在车辆使用过程中,通过车辆上加装的检测装置对在用机油的粘度进行检测。离线检测是对在用机油进行取样,采用机油粘度检测装置进行粘度检测。国内对于机油在线检测方法的研究仍存在诸多缺陷,大多采用离线检测的方法进行机油粘度的检测。
采用离线检测的方法检测机油粘度,目前主要使用的仪器有运动粘度检测仪、数显旋转粘度计、毛细管粘度计。运动粘度检测仪一般用于专门的粘度检测中心,能够提供标准的检测环境,精度较高,但价格高昂、体积较大,不便于日常的粘度检测。数显旋转粘度计由步进电机带动转子作恒速旋转,当转子在液体中旋转时,液体会产生作用在转子上的粘性力矩,该粘性力矩由传感器检测出来,经计算机处理后得出被测机油的粘度。数显旋转粘度计灵敏度高、操作方便,但没有控制被测机油温度的温控装置,且成本较高。毛细管粘度计价格低廉、易于安装调试、测试过程简单。但使用毛细管粘度计不易掌握,人为误差较大;而且不易清洗,这对以后的测试结果影响很大;如果没有选择合适管径的粘度计,还会使检测的误差大或检测耗时长。另外,毛细管粘度计还需要额外的温控装置。可以看出,上述机油粘度检测装置对于平时的机油粘度检测而言均有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能够控制机油温度的、低成本的简便机油粘度检测装置将有助于检测者更好地实现对机油粘度的检测。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机油粘度检测装置不能检测指定温度下的机油的粘度和价格昂贵、使用不便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发动机机油粘度检测装置,该装置成本低,能够在控制机油温度的情况下方便快捷地对机油粘度进行检测。结合说明书附图,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检测指定温度的发动机机油粘度检测装置,包括机油取样装置、机油温度控制装置和粘度检测装置;
所述的机油温度控制装置包括第二台架、温度控制仪、通过电路连接所述温度控制仪且伸入机油取样装置的加热管和温度探头;
所述的粘度检测装置包括第一台架、设置在所述第一台架上的流速杯和承接杯,所述流速杯位于承接杯的正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的加热管和温度探头通过漏电保护插头与温度控制仪电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流速杯通过托环固定于承接杯的正上方,所述承接杯置于台架的平台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管、温度探头通过设置在第二台架上的横架悬挂于机油取样装置之中;所述机油取样装置置于台架的平台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温度控制仪通过三相插头接通电源。
进一步地,所述的承接杯采用铁被。
进一步地,所述机油取样装置采用高型耐温烧杯。
进一步地,所述温度控制仪采用贝龙HS—602A智能温控器。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能够改变机油的温度并在该温度下检测机油粘度,为检测者测得机油在特定温度下的粘度。
2、本实用新型体积小,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成本低,十分适用于日常的机油粘度检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流速杯,2—托环,3—承接杯,4—台架,5—机油取样装置,6—机油,7—加热管,8—台架,9—温度探头,10—漏电保护插头,11—温度控制仪,12—三相插头,13—横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阐述。
如图1所示,一种可检测指定温度的发动机机油粘度检测装置,包括机油取样装置5、机油温度控制装置和粘度检测装置,所述机油温度控制装置和粘度检测装置在空间上相互独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0576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