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止单点失效的双冗余译码驱动电路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18195.3 | 申请日: | 2017-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350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2 |
发明(设计)人: | 季轻舟;雒宝花;张立博;张冰;李飞强;王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3M7/00 | 分类号: | H03M7/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61200 | 代理人: | 李宏德 |
地址: | 710065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止 单点 失效 冗余 译码 驱动 电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集成电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防止单点失效的双冗余译码驱动电路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译码驱动电路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4线-16线译码器,译码驱动电路。其中传统输出驱动电路如图2所示。其中Mp1晶体管源极接电源VDD,漏极接Mp2晶体管源端,衬底接电源VDD,栅极接4线-16线译码器的输出;Mp2晶体管衬底接电源VDD,源极接Mp1晶体管漏极,同时为驱动器的输出,并且接电阻Ro一端,栅极接4线-16线译码器的输出;电阻Ro一端接Mp2晶体管的漏极,一端接地。这些技术的引进,在Mp1晶体管漏衬漏电或击穿情况下,防止单点失效引起的输出异常为高电平。但是图2所示的驱动结构,若存在Mp2晶体管栅漏漏电或击穿的情况下,则4线-16线译码器输出高电平引起译码驱动电路输出为高电平,输出异常;如果Mp2晶体管漏衬漏电或击穿的情况下,则Mp2晶体管漏衬底所接的VDD引起译码驱动电路输出为高电平,输出异常;电路正常输出为高电平时,若Mp2晶体管栅漏漏电或击穿,栅极连接的前级CMOS反相器中的NMOS存在漏电或击穿,则输出为中间电平或低电平,输出异常。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止单点失效的双冗余译码驱动电路结构,在单点失效情况下,防止输出异常为高电平;在前级CMOS反相器中的NMOS存在漏电或击穿情况下,可防止输出异常为中间电平或低电平,提高电路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防止单点失效的双冗余译码驱动电路结构,包括四个双冗余输出驱动PMOS晶体管和四个VDD分压多晶电阻,以及一个输出多晶电阻Ro;
第一PMOS晶体管Mp1的衬底与源极相连并连接电源电压VDD,漏极与第二PMOS晶体管Mp2源极和衬底相连,栅极与第三分压多晶电阻R3一端相连;
第二PMOS晶体管Mp2漏极与输出多晶电阻Ro一端相连并与第四PMOS晶体管Mp4漏极相连,栅极与第一分压多晶电阻R1一端相连;
第三PMOS晶体管Mp3衬底与源极相连并接电源电压VDD,漏极与第四PMOS晶体管Mp4源极和衬底相连,栅极与第四分压多晶电阻R4一端相连;
第四PMOS晶体管Mp4漏极与输出多晶电阻Ro一端相连,栅极与第二分压多晶电阻R2一端相连;
第一分压多晶电阻R1另一端和第二分压多晶电阻R2另一端相连,并与一个4线-16线译码器B输出端YBi相连;
第三分压多晶电阻R3另一端和第四分压多晶电阻R4另一端相连,并与一个4线-16线译码器A输出端YAi相连;
输出多晶电阻Ro的另一端接地。
优选的,第二PMOS晶体管Mp2和第四PMOS晶体管Mp4设置在单独N阱内。
优选的,第二PMOS晶体管Mp2和第四PMOS晶体管Mp4的栅极分别串联的第一分压多晶电阻R1和第二分压多晶电阻R2的阻值相等。
进一步,第一分压多晶电阻R1与输出多晶电阻Ro的阻值比不小于13.2。
优选的,第一PMOS晶体管Mp1和第三PMOS晶体管Mp3的栅极分别串联的第三分压多晶电阻R3和第四分压多晶电阻R4的阻值相等。
进一步,第三分压多晶电阻R3的阻值不大于4.8kΩ。
优选的,四个双冗余输出驱动PMOS晶体管均采用蛇形结构晶体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未经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1819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脉冲的信号发生器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收音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