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辆撞梁总成和车辆防撞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14709.8 | 申请日: | 2017-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291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3 |
发明(设计)人: | 颜廷坤;何锋;周凯;高洋洋;郭朝纶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R21/34 | 分类号: | B60R21/34;B60R19/26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52100 | 代理人: | 程新敏 |
地址: | 550025 贵州省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总成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防撞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车辆撞梁总成和车辆防撞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多,在交通环境建设速度落后于汽车增速以及人们驾车习惯不佳或守法观念的不强的情况下,交通事故的数量也随之增加。
在交通事故中,低速碰撞是最容易发生的一种事故形式,所以低速碰撞交通事故形式已引起全球各个国家及地区的高度重视,由一些组织,诸如国家高速交通管理机构、高速安全保险协会和汽车维修研究理事会已经建立了各种低速性能要求规范。
现有的车辆撞梁总成和车辆防撞结构大多为钢梁或铝合金梁,钢梁可承受较大的载荷,但对碰撞物破坏大,特别是对行人的撞击伤害高,铝合金梁对于碰撞物破坏小,但承受载荷小,车内人员的安全保障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撞梁总成和车辆防撞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钢梁对碰撞物破坏大,特别是对行人的撞击伤害高,铝合金梁对于碰撞物破坏小,但承受载荷小,车内人员的安全保障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辆撞梁总成和车辆防撞结构,包括高热压缩海绵、前梁、吸能盒、承载梁、固定柱、凹槽、通孔、侧挡板、推板、支腿、溃缩引导槽、安装孔、弹簧、安装块、螺纹孔和固定套,所述高热压缩海绵安装在前梁的凹槽内,所述前梁上设置有通孔,且前梁的侧边设置有侧挡板,所述吸能盒安装在承载梁的内侧,且吸能盒的外侧面上开设有溃缩引导槽,所述固定柱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前梁和承载梁上,且固定柱由弹簧、安装块、螺纹孔和固定套组成,所述推板安装在支腿的一端,且推板位于吸能盒的延长线上,所述支腿固定在前梁的内侧面上,所述安装孔开设在吸能盒的侧面上,所述弹簧安装在固定柱上,所述安装块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固定套的两侧安装有安装块。
优选的,所述高热压缩海绵使用粘结剂固定在前梁上,且高热压缩海绵安装时通过侧挡板定位。
优选的,所述承载梁上也设有两处通孔。
优选的,所述安装块与固定套采用不同的材质,且安装块使用金属制成,固定套使用塑料。
优选的,所述弹簧固定的两端固定在安装块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车辆撞梁总成和车辆防撞结构,设置有高热压缩海绵,汽车与行人等发生轻载碰撞时,高热压缩海绵缓冲碰撞冲击载荷,降低汽车对行人的伤害,设置有固定柱,固定柱安装有弹簧,当汽车受到的碰撞载荷上升后,此时的冲击力压溃塑料制成的固定套,塑料制成的固定套破碎后,弹簧承受载荷,减缓冲击,保障人员的安全,设置有吸能盒,当汽车受到的更高的碰撞载荷时,力施加在吸能盒上,此时吸能盒沿溃缩引导槽溃缩,吸能盒完全溃缩后,此时力施加到承载梁上,降低碰撞对汽车和内部人员的伤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防撞梁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前梁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前梁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前梁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吸能盒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吸能盒结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固定柱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固定柱结构剖视图。
图中:高热压缩海绵-1;前梁-2;吸能盒-3;承载梁-4;固定柱 -5;凹槽-6;通孔-7;侧挡板-8;推板-9;支腿-10;溃缩引导槽-11;安装孔-12;弹簧-13;安装块-14;螺纹孔-15;固定套-1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未经贵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1470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