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无砟轨道的轨距调整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90216.8 | 申请日: | 2017-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250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0 |
发明(设计)人: | 孙雷;余朝刚;冯超;秦伟;薛瑞;李晋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B33/00 | 分类号: | E01B3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25 | 代理人: | 陈亮 |
地址: | 20162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轨道 轨距 调整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铁路维护保养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无砟轨道的轨距调整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城际高铁、城市地铁大量建设和投入使用,相当一部分铁路使用的是无砟轨道的结构,轨道线路是通过扣件对钢轨进行固定的,高速列车的提速对钢轨的冲击越来越大,产生的横向力也更容易使钢轨的轨距发生偏差,同时轨距验收标准中允许的误差值大大减小,为保证高速列车高速行驶的安全性,钢轨轨距调整成为了无砟轨道线路铺设和日常养护的重要内容。
目前在无砟线路的养护过程中依然采用人工模式,即通过铁路维护工人用内燃机扳手,撬棒,轨距尺等工具进行轨距的精调,操作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极低。
中国专利CN103526656B公开了一种钢轨轨距调整器,包括左缸体、右缸筒以及用于夹紧两侧钢轨的左夹紧件和右夹紧件,左缸体和右缸筒之间设有绝缘件,左缸体和右缸筒通过一螺纹连接件固定连接;左缸体依次设有液压缸、换向阀和手动泵,液压缸的活塞杆与所述左夹紧件固定连接,右缸筒中设有可在右缸筒中移动并可锁紧固定的滑动拉杆,滑动拉杆的端部与所述右夹紧件固定连接。这种机构通过人工为手动泵提供动力,对钢轨进行调整时,调整作业工人劳动强度大,自动化水平低,效率低下。由于采用的液压系统进行钢轨调整,液压缸无极调节的性能无法保证精调作业,容易调整不足或者过调,造成调整作业繁琐,操作流程费时。并且由于采用的是从下方固定钢轨的方式,无法实现钢轨偏差点的连续调整作业,调整精度不高,难以实现长距离高铁线路的检修与维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自动实现轨距调整器收放、钢轨固定夹紧和轨距调整三个动作的用于无砟轨道的轨距调整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用于无砟轨道的轨距调整器,包括:
控制器,
调节升降位置的电磁铁,
限制移动方向的导向活塞杆,
固定钢轨的基准轨轨道卡及活动轨轨道卡,
控制上述轨道卡自动夹紧和张开的液压系统,
连接在基准轨轨道卡及活动轨轨道卡之间的轨距调整机构。
所述的电磁铁及导向活塞杆设置在与基准轨轨道卡及活动轨轨道卡相连接的轨道小车上。
所述的轨道小车上还连接有轨道小车导向杆,该导向杆经三个垫片装配连接在轨道小车上。导向活塞杆通过螺栓与固定架顶部连接,轨道卡通过销子与固定架下端连接,并在轨道小车导向杆的配合下,保证轨距调整器在轨道正上方上下移动。
所述的轨道小车的下方安装在轨道上滚动的绝缘车轮。
所述的轨道小车的两边安装有把手,两个轨道小车之间设有固定杆,该固定杆上设置推杆。
所述的基准轨轨道卡的下端开口不小于钢轨轨底的宽度。
所述的活动轨轨道卡的下端开口大于钢轨轨底的宽度。
所述的液压系统包括液压泵、液压缸以及设置在连接液压泵、液压缸的油路上的泄压阀、换向阀、单向阀,所述的液压泵经控制器控制输出,所述的液压缸连接在活动轨轨道卡的两侧,控制活动轨轨道卡从两侧对钢轨进行夹紧放松,泄压阀工作防止轨道卡夹坏钢轨,换向阀工作实现轨道卡的张开动作。
所述的轨距调整机构包括电动机、变速器、传动轴、万向节、丝杠,所述的电动机与变速器连接,所述的变速器通过万向节与丝杠连接,首先变速器输出轴与传动轴通过齿轮连接,传动轴与万向节通过花键套固定连接,万向节动力输出端与弹性联轴器和背靠背角接触轴承、轴承盖相连,其中滚珠丝杆和轴承盖与背靠背角接触轴承连接通过丝杠锁紧六角开槽螺栓锁紧固定,再用弹性联轴器同万向节动力输出端连接。整个轨距调整器两端通过螺母和六角开槽螺母同轨道卡连接固定。所述的变速器及丝杠的两端设有绝缘块。
电动机提供动力,经过变速器减速变矩传递给传动轴、万向节、滚珠丝杠完成轨距调整。变速器实现减速增距,通过万向节将滚珠丝杠和变速器相连,万向节能满足传动轴和丝杠产生角度变换时完成动力传递,在传动轴和丝杠两端设置的绝缘块,防止两根钢轨出现联电现象。
轨道小车上设有绝缘车轮、推杆和把手,方便小车的在轨道上的行走和轨道间的搬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未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9021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