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包括有自动纠偏系统的起重机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25846.7 | 申请日: | 2017-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571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1 |
发明(设计)人: | 郑耿灶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耿灶 |
主分类号: | B66C13/06 | 分类号: | B66C13/06;B66C13/22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44205 | 代理人: | 利宇宁 |
地址: | 529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包括 自动 纠偏 系统 起重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起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包括有自动纠偏系统的起重机。
背景技术
起重机的车架在运行过程中,由于自身振动或轨道本身的光滑程度不均等原因使得车架相对于轨道产生偏斜,车架上的车轮轮缘和轨道之间的间隙异常使车轮和轨道之间产生侧面接触摩擦,造成“啃轨现象”,这增加了车架起重过程中的逆向阻力,使得车轮与轨道之间的磨损加剧,阻碍起重机的正常运行,减少了起重机的使用寿命,特别是在应用于电梯升降作用的起重机的运行过程中,乘坐电梯的人员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起重机的结构作进一步的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所提及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包括有自动纠偏系统的起重机,包括有两条相互平行的轨道以及能够沿轨道的长度方向运动的车架,车架的两侧设置有能够在两条轨道上滚动的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车架上还设置有驱动第一滚轮转动的电机、控制电机转速的变频器、动力输入及输出两端分别连接电机和第一滚轮的减速器、用于测量第一滚轮与轨道之间的侧向间隙的间隙测量组件、对间隙测量组件所测数据进行处理的单片机系统,单片机系统连接变频器;间隙测量组件包括有设置在车架上的可自转的旋转编码器、能够带动旋转编码器转动的摆杆、设置在摆杆背向旋转编码器的端部的滑动滚轮、使得滑动滚轮贴合轨道侧面的压紧弹簧;第二滚轮外缠绕有涡卷弹簧,涡卷弹簧背向第二滚轮的端部固定在轨道上。
优选的,第一滚轮的两端面沿径向向外均延伸出能够在两侧挡住轨道的翻边。
优选的,第二滚轮的两端面沿径向向外均延伸出能够在两侧挡住轨道的翻边。
优选的,压紧弹簧是常态为压缩状态的扭簧,扭簧包括有缠绕端以及在缠绕端两侧延伸出的第一顶部和第二顶部。
优选的,车架上设置有能够穿过缠绕端的凸柱。
优选的,车架上设置有能够挡住第一顶部的板件。
优选的,第二顶部连接摆杆。
优选的,减速器包括有连接电机的波发生器、随波发生器控制形变的柔轮以及与柔轮啮合的刚轮,减速器上设置有固定柔轮的轮圈,刚轮连接第一滚轮。
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包括有自动纠偏系统的起重机通过旋转编码器来感应滑动滚轮的偏转,即在车架相对于轨道运动过程中第一滚轮和轨道的侧向间隙变化量,通过单片机系统对旋转编码器所获取的间隙变化信号换算成控制变频器的电压信号,从而控制电机的转速,使得第一滚轮与轨道的侧向间隙趋于设定值,防止“啃轨现象”的发生。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
图1 为起重机侧向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 为起重机的正向视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 为起重器的俯视视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一种包括有自动纠偏系统的起重机,包括有两条相互平行的轨道1以及能够沿轨道1的长度方向运动的车架2,车架2的两侧设置有能够在两条轨道1上滚动的第一滚轮3和第二滚轮4,车架2上还设置有驱动第一滚轮3转动的电机5、控制电机5转速的变频器6、两端分别连接电机5和第一滚轮3的减速器7、用于测量第一滚轮3与轨道1之间的侧向间隙的间隙测量组件、对间隙测量组件所测数据进行处理的单片机系统8,单片机系统8连接变频器6。间隙测量组件通过测量第一滚轮3和轨道1之间的侧向间隙来实时监控,通过单片机系统8来转换,间隙测量组件所测的信号值为控制电压,控制电压的变化在变频器6转化为频率的变化,从而改变电机5的运行速度,其中间隙测量组件所测间隙有一标准间隙的设定值,检测到的实际间隙大于设定值则逐渐降低电机5的转速,反之则逐渐增加电机5的转速。通过对车架2两侧的两个第一滚轮3进行分别控制,使得两侧第一滚轮3的运行速度趋于同等,使得车架2能够稳定在轨道1上运行,求其是在起重机用于拉吊重物使,运动过程中的剧烈晃动依然不会影响车架2在轨道1上的稳定运行,不会出现“啃轨现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耿灶,未经郑耿灶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2584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