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充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96801.1 | 申请日: | 2017-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658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9 |
发明(设计)人: | 周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11/18 | 分类号: | B60L11/18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72001 | 代理人: | 唐立,刘春元 |
地址: | 201804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充电 装置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汽车充电控制技术领域,涉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的充电装置、移动终端能够获取充电过热通知信息的充电系统和充电方法。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是指至少部分通过电力来驱动车辆的汽车,其主要地包括电池驱动的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电池驱动的电动汽车是指通过仅使用电力而不使用石化燃料来行驶的车辆并且通常被称作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是指通过使用电力和石化燃料来行驶的车辆。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一种已经越来越被用户所接受、并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
电动汽车一般具有可充电的蓄能电池,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经常给电池充电,常见的充电装置是充电枪,其一端通过电源插头连接交流电网,从而持续为电池提供直流充电。
尽管为在设计充电装置时为充电安全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目前并没有针对充电装置(例如充电枪)的电源插头所引起的安全隐患采取特殊安全机制设计,例如,充电装置的电源插头与交流电网的插座连接(电接触)时,由于充电时间较长,容易会出现电源插头与插座的配合松动,或者由于电源插头附近的电力电缆长时间处于弯曲状态,都会削弱电源插头与插座之间的电接触,从而容易导致过热,带来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或其他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按照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包括电源插头、控制盒和充电插头和连接它们的电力线缆,并且还包括:
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电源插头的温度并生成温度信号;和
温度信号反馈部件,其接收所述温度信号并根据所述温度信号生成相应的反馈信号;
其中,所述温度信号反馈部件与被充电的电动汽车的车载控制单元耦接,并且,所述反馈信号被传输至所述车载控制单元。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充电装置,其中,所述温度信号反馈部件被布置在所述控制盒中,或者通过所述控制盒实现。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充电装置,其中,在所述温度大于或等于预定温度值时,所述温度信号反馈部件生成表示所述电源插头过热的反馈信号。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充电装置,其中,所述反馈信号为占空比为D的PWM信号,其中,90%<D≤97%。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充电装置中,所述温度传感器被布置在所述电源插头中或者被布置在所述电源插头附近的电力线缆中。
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动汽车的充电系统,包括:
以上任一所述的充电装置;
设置在所述电动汽车中的车载控制单元;
设置在所述电动汽车中的远程通信控制模块;以及
移动终端,其能够与所述远程通信控制模块无线通信连接;
其中,所述车载控制单元与所述充电装置的温度信号反馈部件和所述远程通信控制模块耦接,其用于读取从所述温度信号反馈部件发送过来所述反馈信号并用于在所述温度大于或等于预定温度值时发送相应的充电过热通知信息至所述远程通信控制模块;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远程通信控制模块获取所述充电过热通知信息。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充电系统,其中,所述车载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基于所述反馈信号控制充电电流大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充电系统,其中,还包括:后台系统,其用于实现所述移动终端和所述远程通信控制模块之间的无线通信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充电系统,其中,所述车载控制单元为整车控制单元或车载充电模块,或者是整车控制单元与车载充电模块的组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充电系统,其中,所述电动汽车为能够实现车联网功能的电动汽车。
按照本实用新型的还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动汽车的充电方法,包括步骤:
检测充电装置的电源插头的温度并生成温度信号;
根据所述温度信号生成相应的反馈信号;
传输所述反馈信号至车载控制单元;
所述车载控制单元读取所述反馈信号并在所述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预定温度值时发送相应的充电过热通知信息至远程通信控制模块;以及
所述远程通信控制模块传输所述充电过热通知信息发送至相应的移动终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充电方法,其中,还包括步骤:所述车载控制单元基于所述反馈信号控制充电电流大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968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