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模内埋钉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94943.4 | 申请日: | 2017-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963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6 |
发明(设计)人: | 刘耀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咏联电子塑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14 | 分类号: | B29C45/14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1237 | 代理人: | 薛琳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内埋钉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注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模内埋钉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生产塑料产品时,经常需要对产品埋入众多的铜钉,以便于塑制品下道工序的操作,无需再在后道工序中逐一的将铜钉压入塑制品中,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如果在加工时不压入铜钉,在工厂发货时配送铜钉经常会导致铜钉的丢失等问题,造成浪费。
成型机台在自动生产时,没有异常时应为机台顶板前进带动模具顶板/顶针/斜销/产品前进,机械手取到产品后,前进动作转换为后退动作,后退到位后合模进行下一个生产循环。
成型机在生产时通常采用手工放钉或机械手自动放钉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下放钉一般存在以下两种弊端:第一,由于人工摆放或机械手放钉位置的偏差容易造成产品变形报废及斜销变形或断裂现象的发生;第二,人工或机械手放钉都会导致产品生产效率降低,造成产品生产周期变长,从而影响正常生产发货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内埋钉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内埋钉装置,包括:定位治具,用于定位铜钉的位置;第一机械手,用于将所述铜钉放置在定位治具上;运动台,用于承载所述定位治具,并将所述定位治具移动至模具处;吸附治具,用于吸附定位治具上的铜钉;以及第二机械手,与所述吸附治具固接,用于将所述铜钉移送至模具中。
作为优选,还包括:供料装置,所述供料装置的位置与所述第一机械手的位置对应。
作为优选,所述供料装置采用震动盘。
作为优选,所述供料装置采用供料盘。
作为优选,所述运动台采用传送带。
作为优选,所述传送带由伺服电机驱动。
作为优选,还包括用于取出模具内产品的第三机械手。
作为优选,所述定位治具上开设有若干定位孔,所述定位孔的排列方式与模具内铜钉的埋入位置对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模内埋钉装置,包括:定位治具,用于定位铜钉的位置;第一机械手,用于将所述铜钉放置在定位治具上;运动台,用于承载所述定位治具,并将所述定位治具移动至模具处;吸附治具,用于吸附定位治具上的铜钉;以及第二机械手,与所述吸附治具固接,用于将所述铜钉移送至模具中。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用定位治具,先将铜钉的位置定位完成后,再移送至模具附近,由吸附治具移送至模具中,可以避免铜钉的排放位置出现偏差,同时铜钉统一放置,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模内埋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00-定位治具、200-第一机械手、300-运动台、400-吸附治具、500-第二机械手、600-供料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附图均采用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内埋钉装置,包括:定位治具100、第一机械手200、运动台300、吸附治具400、第二机械手500以及供料装置600。
其中,所述定位治具100上开设有若干定位孔,所述定位孔的排列方式与模具内铜钉的埋入位置对应,从而可以定位铜钉的位置;
所述第一机械手200用于将供料装置600中的铜钉取下,并放置到所述定位治具100的定位孔中。
所述运动台300采用传送带,所述传送带由伺服电机驱动,带动其上的定位治具100以及铜钉移动,从而将所述定位治具100移动至模具处。
所述吸附治具400设置在所述传送带的尾端上方,用于吸附定位治具100上的铜钉。进一步的,所述吸附治具400采用真空吸附装置,其上同样设置有真空吸附孔,可以对铜钉进行吸附,并保证铜钉的位置不移动。
所述第二机械手500与所述吸附治具400固接,用于将所述铜钉移送至模具中。
所述供料装置600的位置与所述第一机械手200的位置对应,可以采用震动盘或者供料盘,其中,所述震动盘可以将铜钉排列整齐,以便第一机械手200取料,所述供料盘放置有排列整齐的铜钉,同样方便第一机械手200取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咏联电子塑胶有限公司,未经昆山咏联电子塑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9494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茶多酚废水沉淀处理装置
- 下一篇:移动式固液分离环保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