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汽车故障诊断系统用高密度线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72424.8 | 申请日: | 2017-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168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2 |
发明(设计)人: | 冉明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蒂姆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31/06 | 分类号: | H01R31/06;H01R13/46;H01R13/64;H01R13/73;H01R13/02;H01B7/02;H01B7/28;H01B7/42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91 | 代理人: | 黄耀钧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汽车 故障诊断 系统 高密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密度线束,具体为新型汽车故障诊断系统用高密度线束,属于线束行业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线束为一组金属线和电缆绑在一起,运载设备之间来往的信号和电源的连接,是汽车电路中连接各电器设备的接线部件,由绝缘护套、接线端子、导线及绝缘包扎材料等组成,近年来由于线束对高密度、小型化的需求日益迫切,连接器与线束的装配空间越来越小,现有的线束制造工艺已不能满足使用需求,一种高密度线束越来越受到很多行业的追捧。
目前新型汽车故障诊断系统用高密度线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的新型汽车故障诊断系统用高密度线束连接器没有设置固定板,容易使连接器脱落,造成高密度线束损坏,套管没有设置抗氧化层,使得套管质量较差,使用时间较短,经常更换,增加成本,连接器不是梯形长方体,使得连接器插反,造成连接器故障,实用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新型汽车故障诊断系统用高密度线束。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新型汽车故障诊断系统用高密度线束,包括高密度线束、插针、固定板、套管、连接器、螺丝孔、套管外层、绝缘层、抗氧化层、散热层、电线和套管固定装置;所述高密度线束一端设置有连接器,且所述连接器为梯形长方体结构,所述连接器一侧固定安装有固定板,且所述固定板通过螺丝进行固定,所述固定板一侧连接有套管固定装置,所述套管固定装置一侧连接有套管,且所述套管内设置有呈高密度分布的多根电线,所述套管最外层设置有套管外层,所述套管外层内侧设置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内侧设置有抗氧化层,且所述抗氧化层外侧设置有可防止套管氧化的能量膜,所述抗氧化层内侧设置有散热层,且所述散热层可将电线的热量散发;所述套管内部设置有电线,且所述电线外侧设置有缠绕管;所述固定板两端均设置有螺丝孔;所述连接器内侧设置有插针,且所述插针与电线一一对应。
进一步的,为了使套管内电线形成高密度线束,提高汽车故障诊断系统的准确率,所述套管内设置有呈高密度分布的多根电线。
进一步的,为了防止套管内的电线接触发生短路,造成汽车故障诊断系统损坏,所述电线外侧设置有缠绕管。
进一步的,为了使汽车故障检测系统工作中,电线形成的热量尽快散发出去,所述散热层可将电线的热量散发。
进一步的,为了防止连接器插反,造成连接器的损坏,所述连接器为梯形长方体结构。
进一步的,为了防止电线误接或接错,造成汽车故障诊断系统损坏,所述插针与电线一一对应。
进一步的,为了牢固可靠的固定连接器,防止发生脱落,所述固定板通过螺丝进行固定。
进一步的,为了防止套管发生氧化,从而造成高密度线束发生损坏,所述抗氧化层外侧设置有可防止套管氧化的能量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高密度线束结构连接紧凑,使用简单,套管内设置有多根电线,电线外侧设置有缠绕管,可防止高密度线束发生短路,安全性能较高,连接器为梯形长方体,可防止插错方向,造成高密度线束损坏,套管外层内侧设置有绝缘层、抗氧化层和散热层,可防止套管内的电线出现短路、套管发生氧化、套管过热等故障,提高高密度线束的使用率,固定板两侧均设置有螺丝孔,可固定连接器防止脱落,发生损坏,连接器内侧设置有与电线一一对应的插针,工作时稳定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套管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固定板侧视图;
图中:1、高密度线束,2、插针,3、固定板,4、套管,5、连接器,6、螺丝孔,7、套管外层,8、绝缘层,9、抗氧化层,10、散热层,11、电线,12、套管固定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蒂姆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蒂姆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7242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