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驱动电机的悬置架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65562.3 | 申请日: | 2017-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067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5 |
发明(设计)人: | 黄修瑞;余翔;王康;文江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子江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武汉英康汇通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00 | 分类号: | B60K1/00 |
代理公司: | 武汉河山金堂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42212 | 代理人: | 胡清堂 |
地址: | 43004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驱动 电机 悬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的驱动电机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驱动电机的悬置架。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环保局对汽车排放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减少汽车对非再生资源的依赖,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越来越得到世人的关注。纯电动汽车在生活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纯电动汽车采用驱动电机替代传统的内燃机作为动力源,在现有客车外形不变的情况下,驱动电机固定在客车底盘时与传统能源汽车一样采用悬置安装,现有的驱动电机安装是在驱动电机的侧面预留安装孔,然后通过悬置件与驱动电机的安装孔固定连接,一般运用3-4个悬置装置将驱动电机悬置在汽车底盘上。
这种悬置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电机振动过大,且对减速箱的冲击比较大,涉及的悬置点太少,在激烈驾驶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同时在行驶过程中,也存在电机脱落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驱动电机的悬置架,使得驱动电机悬置稳定,降低车震、提高乘车的舒适性。
一种用于驱动电机的悬置架,包括:隔板本体、开设第一通孔的电机承载板、挡板、开设第二通孔的固定板,所述电机承载板、所述挡板、所述固定板均设置于所述隔板本体同一面,且所述电机承载板与所述隔板本体的横向垂直设置,所述挡板垂直设置于所述电机承载板的一侧的上部,使得所述电机承载板与所述挡板构成一倒L型,当所述电机承载板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与电机底端的悬置点螺钉连接时,通过所述挡板控制电机的移动;
所述固定板设置于所述隔板本体上远离所述挡板的一侧,所述固定板与所述挡板平行设置,使得所述电机承载板位于所述固定板与所述挡板之间,且所述固定板的底端与所述电机承载板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等于所述挡板顶端距离所述电机承载板之间的垂直距离;所述固定板通过所述第二通孔与电机上对应的悬置点螺钉固定。
一种用于驱动电机的悬置架,其优点是:本实用新型悬置架的具体结构设计,将两个悬置架对称设置于驱动电机两侧,一方面使得驱动电机承载于两个悬置架上,另一方面通过悬置架上的悬臂组件,使得驱动电机悬置于元宝梁,避免汽车运动过程中,驱动电机在水平、垂直方向的滑动,增强了驱动电机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用于驱动电机的悬置架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2、图3为一种用于驱动电机的悬置架的立体图;
其中:
1、隔板本体,2、电机承载板,21、第一通孔,3、挡板,4、固定板,41、第二通孔,5、第一加强板,6、悬臂组件,61、悬臂,62、第二加强板,63、第三加强板,64、第三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用于驱动电机的悬置架,包括:隔板本体1、开设第一通孔21的电机承载板2、挡板3、开设第二通孔41的固定板4,所述电机承载板2、所述挡板3、所述固定板4均设置于所述隔板本体1同一面,且所述电机承载板2与所述隔板本体1的横向垂直设置,所述挡板3垂直设置于所述电机承载板2的一侧的上部,使得所述电机承载板2与所述挡板3构成一倒L型,当所述电机承载板2通过所述第一通孔21与电机底端的悬置点螺钉连接时,通过所述挡板3控制电机的移动;
所述固定板4设置于所述隔板本体1上远离所述挡板3的一侧,所述固定板4与所述挡板3平行设置,使得所述电机承载板2位于所述固定板4与所述挡板3之间,且所述固定板4的底端与所述电机承载板2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等于所述挡板3顶端距离所述电机承载板2之间的垂直距离;所述固定板4通过所述第二通孔41与电机上对应的悬置点螺钉固定。
优选地,所述电机承载板2上远离所述挡板3的一侧设置有一第一加强板5,用于加强所述电机承载板2的承载强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板5与所述电机承载板2所构成的角度为锐角;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板5为三角形,且三角形的一条边与所述挡板3的一条边的延长线重合。
优选地,所述隔板本体1上与所述电机承载板2相对的一面设置有悬臂组件6,用于同汽车上的元宝梁连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悬臂组件6包括沿所述隔板本体1水平方向设置的悬臂61、沿所述隔板本体1纵向设置的第二加强板62与第三加强板63,所述第二加强板62、所述第三加强板63分别设置于所述悬臂61两侧,且所述第二加强板62的一端与所述悬臂61的一端垂直连接,使得所述第二加强板62、所述悬臂61构成一倒L型;所述第三加强板63沿所述悬臂61的中心线垂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子江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武汉英康汇通电气有限公司,未经扬子江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武汉英康汇通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6556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