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III‑V族环栅场效应晶体管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41034.4 | 申请日: | 2017-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220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鸥;李跃;首照宇;李思敏;李琦;陈永和;谢仕锋;马磊;张法碧;傅涛;翟江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29/10 | 分类号: | H01L29/10;H01L29/423;H01L29/78;H01L29/20;H01L21/336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持衡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45107 | 代理人: | 陈跃琳 |
地址: | 541004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iii 族环栅 场效应 晶体管 | ||
1.一种III-V族环栅场效应晶体管,包括晶体管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晶体管本体由单晶衬底(101)、隔离层(102)、键合金属层(103)、第一栅金属层(104a)、第一栅介质层(105a)、第一界面控制层(106a)、III-V族半导体沟道层(107)、第二界面控制层(106b)、III-V族半导体源漏层(108)、界面控制层侧墙(110)、第二栅介质层(105b)、第二栅金属层(104b)和源漏金属层(109)组成;
单晶衬底(101)、隔离层(102)、键合金属层(103)、第一栅金属层(104a)、第一栅介质层(105a)、第一界面控制层(106a)、III-V族半导体沟道层(107)、第二界面控制层(106b)和III-V族半导体源漏层(108)从下至上依次叠放,形成键合体;
键合体上部的中间部分刻蚀出剖面呈凹字形的凹槽,凹槽的上部即沟道区域刻蚀至键合体的第二界面控制层(106b)之上,凹槽的侧部即源漏区域刻蚀至键合体的第一栅介质层(105a)之上;
界面控制层侧墙(110)设置在凹槽的侧壁两侧;
第二栅介质层(105b)覆盖在凹槽外侧的中间部分,第二栅金属层(104b)覆盖在第二栅介质层(105b)上;
源漏金属层(109)覆盖在III-V族半导体源漏层(108)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III-V族环栅场效应晶体管,其特征在于:界面控制层侧墙(110)的材料与第一界面控制层(106a)和第二界面控制层(106b)的材料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III-V族环栅场效应晶体管,其特征在于:第二栅介质层(105b)和第二栅金属层(104b)的覆盖面积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III-V族环栅场效应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源漏金属层(109)覆盖在III-V族半导体源漏层(108)上方的外侧部分,即2个源漏金属层(109)之间的距离大于2个III-V族半导体源漏层(108)之间的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41034.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生成虚拟链路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发光系统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