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油发动机调温器座总成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21731.3 | 申请日: | 2017-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975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1 |
发明(设计)人: | 余洪剑;杨洋;刘玉琦;翟华磊;袁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7/16 | 分类号: | F01P7/16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50123 | 代理人: | 徐先禄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油 发动机 调温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油发动机调温器座总成。
背景技术
调温器又称节温器,是根据冷却水温度的高低自动调节进入散热器的水量,改变水的循环范围,以调节冷却系的散热能力,保证发动机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工作。调温器一般安装在调温器座内,随着汽油发动机性能的强化,汽油发动机小型化成为主流趋势。小型化的汽油发动机轴向长度越来越小,发动机整体布置更加紧凑,调温器座总成的布置空间也越来越受限。调温器座总成大多布置在发动机出水口,调温器座总成会集成水温传感器安装口,用以装配水温传感器,监测发动机工作水温;为防止支座内局部流动缓慢或形成死区导致无法准确监测水温,安装支座上通常会集成暖通出水口或小循环出水口等,为节省成本,多采用嵌管型式。由于安装支座集成化程度高,为保证装配空间,安装支座需要更大布置空间大,不利于发动机小型化。因此,需对调温器座总成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油发动机调温器座总成,其能够保证节温器座总成的装配空间,使得调温器座总成安装、拆卸方便;结构紧凑、体积小,有利于汽油发动机的小型化。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汽油发动机调温器座总成,包括调温器座本体、与所述调温器座本体连接的暖通旁通管、与所述调温器座本体连接的小循环旁通管,其特征是:所述调温器座本体为腔体结构,包括进水口、与该进水口相连的进水腔、与所述进水腔相连的出水腔、与所述出水腔相连的出水口,所述进水口的中心线与所述出水口的中心线平行。
进一步,所述调温器座本体的侧壁设有水温传感器安装凸台、圆形的暖通管安装凸台和圆形的小循环管安装凸台,所述暖通管安装凸台与所述小循环管安装凸台的轴心线平行,且所述暖通管安装凸台与所述小循环管安装凸台的轴心线不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所述暖通旁通管与所述调温器座本体上的暖通管安装凸台连接,所述小循环旁通管与所述调温器座本体上的小循环管安装凸台连接。
进一步,所述进水口连接有第一连接法兰,所述出水口连接有第二连接法兰。
本实用新型有益的技术效果:
由于将调温器座总成的进水口的中心线与出水口的中心线设计成平行,即出水口的中心线偏离进水口的中心线,保证了节温器座总成的装配空间,使得调温器座总成安装、拆卸方便;由于将暖通管安装凸台与小循环管安装凸台的轴心线设计成平行,且暖通管安装凸台与小循环管安装凸台的轴心线不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使得结构调温器座总成紧凑、体积减小,又能够保证软管与暖通旁通管、小循环旁通管装配时的装配空间,有利于汽油发动机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仰视图;
图3是图1的俯视图。
图中:1-调温器座本体,2-暖通旁通管,3-小循环旁通管;
11-进水口,12-出水口,13-水温传感器安装凸台,14-暖通管安装凸台,15-小循环管安装凸台,16-第一连接法兰,17-第二连接法兰。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
参见图1至图3所示的一种汽油发动机调温器座总成,包括调温器座本体1、与所述调温器座本体1连接的暖通旁通管2、与所述调温器座本体1连接的小循环旁通管3,其特征是:所述调温器座本体1为腔体结构,包括进水口11、与该进水口11相连的进水腔、与所述进水腔相连的出水腔、与所述出水腔相连的出水口12,所述进水口11的中心线与所述出水口12的中心线平行。调温器座本体1的进水端与发动机缸盖配合连接,出水端与调温器盖配合连接。将进水口11的中心线与出水口12的中心线设计成平行,即出水口12的中心线偏离进水口11的中心线,能够保证调温器座本体1的装配空间,使得调温器座本体1安装、拆卸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2173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显示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下一篇:基于双屏终端的拍摄控制方法及拍摄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