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温、无毒、复合氧化物为载体的SCR脱硝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1711499041.X | 申请日: | 2017-1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267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8 |
| 发明(设计)人: | 郭龙龙;钟圣俊;王娜娜;李秋燕;吴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1J23/889 | 分类号: | B01J23/889;B01J37/03;B01J37/02;B01J37/08;B01J35/10;B01D53/86;B01D53/56;B01D53/76 |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陈玲玉;梅洪玉 |
| 地址: | 110169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催化剂 复合氧化物 制备 无毒 氨水 焙烧 浸渍 环境保护领域 低温催化剂 制备催化剂 低温区间 二次污染 方便操作 负载方式 共沉淀剂 空气氛围 脱硝活性 脱硝技术 共沉淀 应用 | ||
一种低温、无毒、复合氧化物为载体的SCR脱硝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应用,属于工业脱硝技术和环境保护领域。该催化剂以Mn、Cu为主要活性成分,其含量占催化剂总质量的10~20wt.%,通过共沉淀法制备的TiO2和CeO2复合氧化物为载体,共沉淀剂为氨水,负载方式为等体积浸渍,再空气氛围下,焙烧得到粉末状的SCR低温催化剂。本发明制备的催化剂所使用的原料易得并且价格低廉,制备催化剂的工艺简单,方便操作,对环境和人类没有危害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且催化剂在200℃~300℃低温区间具有优异的脱硝活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工业脱硝技术和环境保护领域,涉及一种低温、无毒、复合氧 化物为载体的SCR脱硝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氮氧化物(NOx)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环境专家预测,人类每年 直接向大气排放NOx 3×107t/a。重工业如钢铁、冶金、燃煤、石化行业等生产过 程排放的尾气中污染物NOx尤其严重;中国一次能源仍以煤炭为主,NOx主要 来源于煤炭的燃烧。因此,控制NOx的排放已经刻不容缓。
低温NH3-SCR脱硝技术由于脱硝效率高,反应后的产物对环境无污染已广 泛应用于工业脱硝。该脱硝技术的关键在于催化剂的选择,催化剂活性直接影 响脱硝效率。在工业应用的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中,以NH3作为SCR的还原剂, 催化剂的主要活性成分为V2O5,以TiO2的锐钛矿为催化剂载体。钛基钒类催化 剂,如V2O5/TiO2,由于V2O5在载体表面分散性好,使得催化活性很高,该种 催化剂在300~400℃,脱硝效率可达到90%以上。钛基钒类催化剂活性反应温 度窗口较窄并且钒本身具有生物毒性,在催化剂的使用过程中,很有可能对人 体以及自然环境产生毒害作用,并且使用后的钒系催化剂若处理不当还会产生 二次污染。所以研究对人类和环境无毒害作用的高效的脱硝催化剂来代替钒系 催化剂成为众多研究者需要攻克的难题。
对于排放烟气温度低,烟气中含沉量高,同时烟尘中含有大量的催化剂毒 物,容易引起催化剂中毒堵塞的问题,玻璃窑炉,水泥窑炉,垃圾焚烧炉等燃 料中含有部分生物质的锅炉,在同种条件下催化剂更容易中毒失活。钛基钒类 催化剂在该种工作条件下容易中毒失活,脱硝效率急剧下降,不适宜在该种工 况条件下使用。
无论从技术角度和成本角度考虑,低温SCR脱硝技术在工业应用领域都具 有一定的优越性和适应性。低温SCR脱硝技术的关键在于脱硝性能优良的催化 剂。钛基钒类催化剂相比较而言,Mn系和Cu系催化剂具有较高的NH3-SCR脱 硝效率,价格相对低廉,且无毒无害,抗毒能力强具有良好的低温选择性催化 还原脱硝效率。CeO2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催化作用,但纯CeO2热稳定 性差,易烧结导致比表面积下降,需要加入其它氧化物或者固溶体提高抗烧结 性能,加入TiO2可提高热稳定性,同时在固溶体中CeO2晶格中会有部分Ce原 子被Ti原子取代,产生晶格畸变,表现出更高的稳定性,氧化还原特性和催化 活性。CeO2-TiO2复合氧化物作为载体可以提供大的比表面积,孔径,孔容同时 具有高的热稳定性。
发明内容
针对目前工业NH3-SCR催化剂的利用现状和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 一种新型的低温、无毒、复合氧化物作为载体的SCR烟气脱硝催化剂及其制备 方法,本发明探究了载体中两种氧化物的比值,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对催化剂 比表面积、孔径、孔容的影响;探究了活性成分占催化剂质量不同时对催化剂 NH3-SCR脱硝活性的影响,确定催化剂的最佳配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大学,未经东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9904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