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钙质砂中产脲酶细菌的高效分离与鉴定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72283.X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852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9 |
发明(设计)人: | 肖杨;汪杨;刘汉龙;杨阳;何想;肖鹏;陈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N1/02;C12Q1/04;C12R1/07 |
代理公司: | 重庆大学专利中心 50201 | 代理人: | 王翔 |
地址: | 40004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脲酶 细菌 钙质砂 高效分离 施工过程 土木工程材料 最大限度减少 酶活力检测 微生物加固 分离纯化 细菌材料 岩土加固 砂岩 土介质 富集 钙质 自然环境 水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钙质砂中产脲酶细菌的高效分离与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以下步骤:产脲酶细菌的富集;分离纯化产脲酶细菌;产脲酶细菌的鉴定;产脲酶细菌的脲酶酶活力检测。钙质砂岩土介质上进行加固施工过程中,水泥等土木工程材料的大量使用,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的长久不利影响,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钙质砂中产脲细菌的高效分离与鉴定方法,为微生物加固钙质砂提供细菌材料,为MICP技术奠定了基础,能最大限度减少岩土加固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生态学与岩土工程技术交叉领域,具体是一种钙质砂中产脲酶细菌的高效分离与鉴定方法。
背景技术
钙质砂(又称珊瑚礁砂)是岩土工程技术领域一种特殊的岩土介质。钙质砂颗粒中,粒径大于2mm的颗粒所占比例较低,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为胶结的礁灰岩碎块,另一种为珊瑚断枝。由于珊瑚礁砂其的生物成因且形成过程中多未经长途搬运,保留了原生生物骨架中的细小孔隙等原因,形成的土颗粒多孔隙(含有内孔隙)、形状不规则、易破碎、颗粒易胶结等,使得其工程力学性质与一般陆相、海相沉积物相比有较明显的差异且随着沉积历史、地理区域而变化。
微生物加固土作为近年来环境岩土较新的研究领域,其核心技术即为MICP(Microbially Induced Calcite Precipitation,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通过微生物作用,以一种绿色环保的方式,分解尿素,在土体颗粒之间形成碳酸钙沉淀,从而达到土体固化,提高土体刚度和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钙质砂中产脲酶细菌的高效分离与鉴定方法。
为实现本发明目的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钙质砂中产脲酶细菌的高效分离与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产脲酶细菌的富集
1.1)采集原位沙滩钙质砂样品,将取得的土样去除杂质、筛分处理,控制粒径小于0.85mm;按每份10g~20g分装于干净的试管中,贮藏于4℃环境;
1.2)取步骤1.1)中贮藏时间不超过15天的新鲜钙质砂加入装有富集培养液的试管中,置于恒温振荡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所述恒温振荡培养箱的温度范围为25~35℃;
所述培养时间范围为14天;
所述钙质砂与富集培养液的重量体积比(g︰mL)范围为1︰100~1︰200;
1.3)将步骤1.2)中得到的培养液,加入到浓度为1.1mol/L的尿素溶液中,得到混合物A;使用电导率测试仪测定混合物A的电导率;
所述培养液与尿素溶液的体积比为1︰9;
当混合物A的电导率平均5分钟变化大于0.1ms/cm时,则表示产脲酶细菌的存在;
所述有产脲酶细菌存在的混合物A为产物A;
2)分离纯化产脲酶细菌
2.1)取步骤1.3)中得到的产物A体积15~20ml涂布到分离培养基平板上,置于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所述培养箱的温度范围为30℃;
所述培养时间范围为15天;
2.2)观察步骤2.1)中得到的产物B的菌落生长情况,挑取圆形黄色的单菌落划线到BUG+B鉴定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3)产脲酶细菌的鉴定
3.1)使用接种环挑取步骤2.2)中的单菌落到鉴定培养液GN/GP-IF(革兰氏阴性阳性菌接种液)管壁上,并用接种环将细菌打散,使细菌与鉴定液混合,至比浊计上混浊度在90~95%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7228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株高耐盐解磷菌及其应用
- 下一篇:一种高密度发酵醋酸杆菌的方法